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劉康毅先生談「散功」

劉康毅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武界前輩,不但耗資廣蒐善本保存傳武文物,也致力於研究武學尋師訪友增廣見聞,推廣武術的善技術善知識。

本文內容詳實正確精闢。對武者心態的調整和中壯年技術的內蘊轉移都有紮實詳細的紀錄。

唯無論釋道儒家思想概念,如何潛移、轉化自身的能量,達成身心平衡的理想狀態,都有具體的入門工法和概念需學習,建議有興趣的武友訪師從習,切莫按照文章字面意思想像自修。我們未深入理解潛,應避免頭上安頭、自誤誤人。

連放兩篇「散功」文章專論。武友可自行比較審度。


散功 (抄書:劉康毅,武學書館聞藝錄)

散功  (抄書:劉康毅,武學書館聞藝錄,P 157-185)
---明清武術家的身心脫換領悟
非清虛不能脫喚;非脫換不能清虛。(《易筋經總論》)


散功傳聞
第一次聽到「散功」這個名詞,大約是二十多年前還是學生的時代,當時不解其義,只是聽師兄們閒聊時提到,都說練外家拳或外功的人,晚年散功很痛苦;又傳聞某某師父,臨終前散功,折磨了數日才解脫,說得繪聲繪影地,好像煞有其事。究竟什們是散功?為什們會散功?真有散功這一回事嗎?心中一直存疑。不過,過去在家中倒是曾聽父母親說過,自己周遭的親戚長輩中,有人因為生前食用太多的補藥或人蔘,臨終前最後一口氣不容易散去,不知和散功有無關聯。
直到近年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聽聞的人事多了,仔細回想起來,才敢認定真有散功這一回事,那是一種生理功能現象,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散功」這個稱法僅在武術界中流傳,卻也少為習武之人所正視,一般人乍聽之下更覺得陌生。
什麼是散功

散功是:人在面對生理氣血的盛衰盈虧和壽命的天年之限時,身心尋求脫換所啟動的一種本能性的平衡機制。

一般人就算是沒有散功的概念,也都在不知不覺中承受著散功現象。明清中國武術家,從內在變化的體認中,融合傳統文化,順應自然之理,符合周天之術,調合陰陽之道,逐漸發展出積極正面散功的內家武學思想。

為什麼會散功

為什麼會散功,先要了解什麼是散「功」。所謂的「功」即是:日積月累所加諸於身心之上的成效。「工」是「功」的積累過程,我們常說「下工夫」、「沒閒工夫」,「工夫」指的也是「時間」;「功」是「工」的結果,下了「工夫」才會有「功夫」。
廣義的「功夫」不一定就指「武術」,現在的年輕人,更把玩線上遊戲也稱為是「練功」。練功的人,既然投入了時間心血,當然希望能把功夫練上身,所以,身心就成了「功」的載體。生命有其盛衰和天年之限,而慾望卻是無窮的,一生之中,拼了命的想把東西往身上裝,一旦這個載體承受不住了,就會開始出現反噬的現象,那就是散功的前兆。

以武術而言,從前人的練功,那真是下苦工,不像現代純做消遣娛樂之用。楊家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楊班侯與楊健侯,為了扛住楊家的招牌,從年輕就被盯著練功,搞得一個想自殺、一個想離家出走,你說那種身心折磨有多痛苦,那有什麼快樂可言。
「散功」不見得不好,那是身心發出了的一種警訊,當你正面看待理解這個現象,甚而把它納入鍛煉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時,散功不但不構成影響,反而能利用這個本能,重新尋求脫換與清虛。這就好比女人在生產完後,把月子做好,就可以將身體重新調理回來,甚至比以前更好,是同一個道理。

不習武的人會散功嗎?

了解「功」是怎麼一回事之後,就知道散功不單是習武才會有的現象,而是人人都會經歷的過程,只不過習武之人畢生投入於練功,其功體特別明顯,一長一消之間,感受也更為強烈。而一般人面對散功,幾乎都只能迷迷糊糊地承受著。

人甫一出生,不用教就懂得吃、懂得抓,這是本能,散功的時候,內部這股本能會和散功形成一種聚散之間的拉拔。所以,正確的散功是須要認知和學習的。

散功現象有許多種的形式,多數人意識到時,都已經是無法承受的發病狀態。
奇哥公司董事長夫妻,人稱「陶爸」「陶媽」,鶼鰈情深,是外界眼中的神仙伴侶,其實他們夫妻倆共同走過一段憂鬱風暴。「陶媽」應小萍曾回憶憂鬱症發作時的情形:「我知道我那時在做什麼,但我無法控制自己,年輕時體力好,可以壓下來,年紀大就壓不下來了。我已經到了臨界點,我的反應是在求救,我已經不行了,你不要再跨過來了。」「就像埋在地底很深的岩漿,一下子衝上來,火山爆發。」憂鬱症就是散功現象的一種,「陶媽」說:「年輕時體力好,可以壓下來,年紀大了就壓不下來了。」說明散功現象和身體機能〈載體〉的老化和退化有絕對的關係,若不及早警覺先行散功,最終將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散功的目的---身心平衡

有形的肉體有其一定的承載極限,散功真正所憑靠的,是背後那個無形的功能。消極的散功,僅僅是為了減輕身體的負荷,重新恢復到基本的平衡狀態。明清中國武術家,融合三教之理,從心物一元的生命體悟中,逐漸發展出一套正面積極的散功理論---內家武學,從而提昇成為身心更高層次的脫喚與清虛。

武術中散功的思維,不離道家煉丹和佛家修行之宗旨,武術中名為易筋洗髓,或曰內家,今人,則稱之為身心靈的安頓法門。
林家樂醫師的散功經歷

香港林家樂醫師是南少林古傳太祖拳法、禪武醫、易筋洗髓療法的密傳者,中醫師,和「心理、臟腑、經絡三層混合醫學」的發明者。

2006年,林家樂醫師得一種怪病,突然間全身癱軟無力,動彈不得,經診斷查不出病因,在醫院進行物理治療的過程中,病情幾乎毫無進展,而且身心折磨得痛苦不堪,於是決定返家自行以中醫結合易筋洗髄功法調理。結果奇蹟出現,林醫師在重新獲得新能量的注入之後,逐漸康復,可以說是一次的重生。大病初癒之後,他對於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並在書中記錄下這一段彌足珍貴的過程。

作者因為足足有二十年生命理解的定位不能夠清晰肯定〈個性角色定位思維不成熟,不能夠獨立肯定自己的生命理解是對的,又渴望被認同〉,導致深層嚴重的鬱怨積怒及後期輕忽自己的「肉身的修煉」而得了一種非常罕見的大病,全身突然變成脫殼的蟹,軟弱無力,動彈不得,好像能量突然間全部消失!整個人的神經系統不能自用!從比現代科學家「霍金」更加軟弱失控的癱瘓狀態〈兩人扶拖著,手腳和軀體塌縮成一團,不能坐上輪椅〉,一年半的時間在香港家中自我治療〈2006330日至2007830日,最初三個月得到妻子用少林獨存的傳統醫術,無比艱難卓絕的切實搶救〉,也因為作者的「生命理解的個人角色定位」在病中穫得清晰明朗和肯定,新的「軟件」替換了舊的「軟件」,重新掌握了生命,靈肉勤奮同修,變成了行動自如的正常人!其後再讀此文〈《易筋經》〉,才深明「脫換」和「清虛」的追求,是同樣重要的!是誰也離不開誰的!!此文初見,吾也認為是偽作,但病中細讀,對照現實,實驗其義,才恍然大悟!此文是真非假!原來師傳的「脫換」和「清虛」是內行人之蘊妙,非絕世高人不能出此手筆!也可見其婆心苦口!救渡心切!一年之後更知此一大病,令我內外大脫換,因禍而得福!清虛的定位更為清晰和肯定!!大劫
大難是大機也!!!

「清虛」的定位,就是作者「生命理解」之「覺悟」。「非清虛不能脫換,非脫換不能清虛。」
林醫師的經歷,是一次生死交關的生命理解,也是非常寶貴的一堂課。普通人突然間遭逢此病,恐怕早已驚嚇過度,絕望放棄了。而林家樂醫師卻秉持對少林易筋洗髓內功的堅定信念,放下一切,透過內省,檢視自己,以純白清虛之心,重新肯定自我,迎來新的生命能量,獲得重生。
常人在身心狀況好的時候,抗壓性相對強,但這並不代表壓力的不存在,相反的,抗壓性愈強的人,潛在的隱憂反而也愈大,一旦忽略了肉身的梳理與鍛煉,稍微偏差失衡,內在壓力瞬間釋出,肉身在頓然失去支撐之下,隨時會面臨崩潰或者形如癱瘓。

現今社會生活壓力大,許多人投入宗教和身心靈的慰藉之中,企盼找到一個平衡的途徑。然而多半落入了自以為是的想像中,框出一個理想世界,自己再跳進去,安住其中,以為就是清虛的天堂。其實,那只是一時片刻的喘息,壓力並沒有真正釋出,假清虛暫時掩蓋了真相。

內心達不到真正的「清虛」,還有所懷疑,純陽之炁不生,就無法達到脫換的結果。林家樂醫師在生病之際,真心地反躬自省,放下一切,而達到真實的清虛,接著大地回春,另一股新生命蠢然而動。所以他說:「清虛的定位,就是作者生命理解的覺悟。」真清虛時,此意是真意,才能產生真炁;幻想出來的清虛在面臨散功時,一下子就被檢視出來了,完全是靠不住的。

林家樂醫師以其切身之痛,發出墾切之語,提醒後繼有志於散功者:

不要輕越「易筋」而求「洗髓」之功夫,功夫許不得半點虛偽,要先練好「易筋」功夫,才好全心跨進「洗髓」之境。如果「生活現實」所遭遇、積櫐的「妒忌恨憂鬱怒」未能化除,達不到:「內擁清虛而無障,外得堅固而無礙」,不要輕率的跨進「洗髓」之境。跨之有災!

散功的發生

散功的發生與年齡、生理狀況和生活環境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茲以下圖來稍做說明。
年齡對照於生理的變化,是一個固定的原則,如上圖左「普通變化」所示。男子16歲、女子14歲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先天的元氣開始出現虧損,之後,男子7歲、女子6歲為一個周期,不斷產生變化。通常最為明顯的,就是青春期和更年期。
描述: https://scontent-a-iad.xx.fbcdn.net/hphotos-xpa1/v/t1.0-9/10450733_767745043246848_4176930854182699206_n.jpg?oh=1a395fae869d5705d53d3b3e7fc61a70&oe=5451BA2D

從過去採訪經驗的累積觀察發覺,多數習武之人,若非先行理解並進入自發性散功,在55~60歲左右也會出現被動性的明顯散功。所以,50~55歲期間,應該利用先天僅存的陽氣,把握最後的機會來進行散功。

武術通常被認為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其實「強身」和「健體」是不同的概念,武術家透過練功達到了強身的效果,但未必較沒習武的人來得健康。特別是邁入中年之後,若沒能及時轉入內家,和從事一般運動的人沒有太明顯的差別。

生理的變化,除了基本的法則,也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現代人的飲食生活普遍不正常,大大降低了的身體素質和抗壓性,散功現象也更為明顯。

散功的原理---清虛與脫換

散功的基礎,建力在中國文化心物一元、身心合一的觀念之上,而達到清虛與脫換的目的。
傳統的東方文化的觀點認為身、心是合一的,而西方文化卻把心靈和身體分開來看待。身心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在《身心合一》〈Ken Dychtwald〉一書當中,藉由「羅夫治療法」有非常生動有趣的探討。

羅夫治療法的正式名稱為「結構整合法」,由生化學家兼生理學家伊達羅夫〈Ida Rolf〉所發明,是一套藉由強力按摩及調理,鬆弛肌肉、筋骨,應增強肢體整合姿勢的治療法。
羅夫博士經年累月觀察肌肉結構和細胞組織,發現生理和情感上的創傷會導致肌肉及筋膜組織緊縮、硬化。在這種情況下,肢體的活動將喪失原有的協調與活力,無法維持適度的彈性與平衡。不僅如此,肢體的持續僵硬也會使情感的彈性範圍縮小,小於正常的肢體。

〈《身心合一》,11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有記憶性的,在操作的過程中,不同的情緒,會分別被儲存在不同部位的肌肉甚至五臟六腑之中。「羅夫治療法」在不同的人的身上,也出現了相同有趣的畫面:

每當胸部肌肉得到舒展時,被遺棄或被忽略的感覺就一再出現;按摩背部上方則會產生強烈的憤怒情緒;按摩下惡顎會釋出悲傷;按摩臀部釋出性壓抑;至於按摩肩膀則會傾訴無窮盡的負擔和透不過氣的責任。肢體就像是一塊線路板,每當我們打開肌肉神經系統的某些開關時,類似的故事和經驗總會從不同肢體的相同部分湧現出來。
或許肢體正是一個儲存情感和信念的倉庫。

〈《身心合一》,11

而下面這一段作者接受羅夫按摩法治療所出現的情緒反應,更是傳神。
我原本以為堅硬的腹肌是體能訓練的成果,沒想到其實是因為我從小到大一直把自己的感覺累積在這裡造成的。

我閉上眼睛,讓威爾森〈治療師〉的手慢慢用力按摩這些肌肉,我發現腦海裡不由自主地浮現一些非常清楚的影像,頗令我驚訝。其中一個影像是整個腹部變成一個完全密封的金屬箱,埋在身體核心裡。我覺得威爾森的手就像一枝火燄噴槍,沿著金屬箱的外層燒過去。噴槍使我感受到炙熱與劇痛,我產生一種再也不能再忍受的感覺,簡直快昏倒了。就在我昏倒之前,我看到金屬箱表面出現一條裂縫,威爾森的手一直要撬開裂縫;不久箱子裂開一道小開口,迸出五彩繽紛的色彩記憶,無數的影像在我腦海中不停變換。生氣、暴怒、不快樂、暴力、痛苦、寂寞、憂傷等等的感覺如山洪爆發傾瀉而下。

〈《身心合一》,11

要正確認知散功的原理,就要先明白「功」是如何練上身的。有關羅夫治療法的描述,說明了身心合一的合理性,理解了這一層關係,再透過林家樂醫師的「易筋洗髓修煉」理論,進一步探討心理、經絡和臟腑之間的運作方式。

當炁化成人體之後,就由神、氣、血、精、髓主持人的生命活動。「炁」是先天「元氣」;「神、氣、血、精、髓」是後天「元氣」。

林家樂醫師在《易筋洗髓內功》一書中提出,人體「生命」產生元氣的三層結構分別為:心理、經絡和臟腑。心理是神的自我完善,經絡則是神、氣、血、精、髓供養管理人體的綜合網絡,神通過經絡管理臟腑,產生氣、血、精、髓,再由經絡供養四肢百骸的各種生命活動需要,再把剩餘的能量〈氣血〉歸集於腎臟提昇為「精」和「髓」。


描述: https://fbcdn-sphotos-g-a.akamaihd.net/hphotos-ak-xap1/t1.0-9/10516864_767745086580177_6371108531410983725_n.jpg 
心理、經絡、臟腑關係圖

人體的生命表現,是依靠「神」通過神經系統管理達成,而功夫,也是依循相同的模式累積到我們身上來的。每一種武術,有其內在的拳氣〈性〉,你對它的理解到什麼程度,就決定了它出現的形態和具備的能力。
練功和散功,一進一出,都是依靠心理、經絡、臟腑三者之間的關係來完成,其中的差別,在於神的認知與定位。散功的原理,就是人體清虛與脫換功能的發揮,在武術中,稱為易筋洗髓。《易筋經總論》中說:「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者無礙。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在練功的過程中,最初由於神的認知定位尚不明確,氣則濁而不清,經絡和臟腑受到感染,久之,傳達出現障礙。在準備散功之際,首先須將阻塞的經絡功能恢復起來,這當中包括關節、肌肉、筋膜、經絡的活絡,統稱為易筋。在梳理的同時,表層筋骨皮中的不良記憶,也就一併釋出了。臟腑的散功,要靠洗髓,當內心清虛到了極點,神和氣就內斂了,身體內部因真空產生壓力,產生鼓盪效應。五臟六腑中長期潛在的病灶,在壓力的檢視之下,不均衡處,開始出縣病徵。輕微的,透過易筋洗髓內功的鍛煉,即可疏導,嚴重的,還得藉由藥物輔助治療。
神的角色定位,會隨著不斷的修煉而昇華,所以清虛和脫換,是互為因果,不斷重覆進行的過程。

散功的方法

父親生前有將近三十多年的修行經歷,沒念過什麼書、也不懂得高深理論的他,有其不可思議的定境與智慧,面對散功,他所能採取的是無法為法的土方法---肉身承擔、大病一場。父親從信仰中獲得力量,他生前篤信,修行最重要的事,就是消業,他視每一次的脫換為一個「劫數」。一次一次的生死拉拔,都令家人心疼難過不已,挨過一關,就是一次的轉進,但這代價不可謂不大。生病,也就是散功的現象的一種。

陳國欽老師是五術和密宗的明師,他所採取的散功的方式是斷食,斷食對肉體而言,是一種自我溶解機制,可以把體內多餘的脂肪和廢物在短期間內代謝出來,以達到肉身脫換和靈性的提昇。
據南懷瑾老師的研究,「所謂《洗髓經》就是不淨觀與白骨觀配上安那般那,把整個的生命,父母所生的身體轉換了。」這是非常深入透徹的看法,一語點破了它清虛、脫換的本質。不淨觀、白骨觀配合安那般那〈出入氣的觀照〉是上乘的散功方法。

林家樂醫師的「易筋洗髓內功」,是一種,「神、氣、血、精、髓」的修煉。其核心原理,即「知黑歸白自然回天如來〈如去〉清虛圖」〈下圖〉所示。

「白圈」之擴大超過「黑魚」的相對「約束制衡」界限,「黑」的勢力對「你」的「制衡作用」就失去了!「黑」的「存在意義」也就逐漸虛淡了!人能全白而不全黑,即與佛一模一樣了!

描述: https://fbcdn-sphotos-a-a.akamaihd.net/hphotos-ak-xpf1/t1.0-9/10448755_767745109913508_5297567429984544845_n.jpg
知黑歸白自然回天如來〈如去〉清虛圖

摘林家樂〈迦樂〉,《古代少林健身方法》,〈香港,守拙齋,2007〉,184

古太祖內功真訣:
肇元伊始,無極世用。
太極陰陽,佛在原空。
知黑守白,擴大吾中。
善惡兩忘,自性不動。
回歸本體,地與天同。

「經絡」是神、氣、血、精、髓滋養、防衛、管理身體的綜合網絡,「筋」處於皮肉骨骼之間,是控制身體活動的樞紐,病筋轉健,弱筋轉強,也是要由「經絡的作用」來完成的。
散功的方法有許多,只要符合脫換與清虛這個原則的,都可以稱得上是。據我所知,還有以中醫藥和針灸來進行散功的。嚴格來說,已經發病的散功現象,只是被動承受,而不能稱作散功。正面性質的散功,是自發性的,需要積極的理解和學習。

散功的準備,首先要明白它的原理,然後開始注意身、心的梳理,逐漸把功夫由博返約、由繁化簡的減化。散功就是散功,千萬不要再搞一套工夫來散功,那就沒完沒了了。
散功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和練功沒有明顯差別,其實大有不同,從易筋洗髓內功的原理明白,心理、經絡、臟腑之間是三合一的聯結運作,在`心理上先明白肯定它是散功、是減法,在結果上自然有所不同。因為,「神」的塑模,可以決定你的型和能量。

明清武術家的散功體悟和提昇

明清武術家對散功的體悟所發展出來的武學觀,就是內家。
武術曾經是軍事戰場上的主力,火器盛行後,很自然地從戰場逐漸走入民間。軍事武術和民間武術的作戰形態和訴求不同,後續的發展也愈發有異,明清之際的許多原傳武術,仍保有軍事武術的風格和整體觀,部份拳法,甚而器械武術的化身。

軍事武術強調的是行軍佈陣的群體作戰,以器械為主,民間武術則更著重於手搏技巧與個人形勢能量的表現,這種由群體轉向個人的轉變,也就是「由外而內」引性思維之發端。大約在明末,武術開始出現「內向化」的觀念,如《易筋經》和「內家」說法都是。

內、外家是一個區別相對性概念的稱法,單獨的敘述不具有什麼意義,所以在探討內家時,外家的觀念是同時存在的。內、外不論缺少哪一方,都無法做完整的體現。

中國武術的鍛煉內涵,不外乎外在的技法和內在的能量。生理氣血由盛而衰,原本是極其自然的變化過程,然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理機能的衰退,影響所及,武術便岌岌可危。

武術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筋骨皮靠不住了,便開始往「氣」上找出路,這是更深一層的內化思想。中國文化的身體觀向來就是形、氣並重,儒釋道三家都自成一家之學,只是這氣的應用範圍與所指極廣泛,有時是名詞、動詞,也作形容詞用,視用途而定。

武術結合練氣,是在面對肉身的限制時,企圖找出一條能量替代的坎坷之路。明末易筋經文化的內
容中,不但滲入三教之理,還融入中醫、武術等,雜燴一爐,後世出現的許多內功、氣功、硬功現象,都是這個風氣的延伸。在氣上作文章,走得是跌跌撞撞,而效果甚為有限,主要是錯解了後天之氣與先天之炁本質的不同。

後天之氣說穿了,其本質也是肉體後天功能的另一種形態,不論呼吸、導引,所用的皆是氣質之氣,身體一旦老化,此氣也隨之衰退。

《武功接命長生論》中提到:

內功夫是調息,煉精化氣,補養靈根,先天炁也,非是諸導引,運用後天氣質之氣、思慮之神、交感之精,如用此精氣神治病,是披麻救火也,此是外精氣神,自可調和通達,還得借內之靈根靈點化,才能有用,如不然,思慮神、氣質氣、交感精,是人之使用也,人有病具皆病之。
指出了先天炁與後天氣的不同。直到重新認識到意氣〈也就是先天炁〉,內家的格局才真正穩定下來。

明清武術家,不但體認、接受了散功的存在,更進一步地利用這種生理現象,結合清虛、脫換之理,發展出武術新格局的內家之路。

武術不論外家、內家從無到有的初步階段,先要能分清陰陽,陰陽的形象化就是剛柔、動靜、虛實、開合等相對的表現。在這個的基礎上向下發展技法,極肆其用,就是氣象萬千的外家;向上尋伺「動靜之機」,則是內家境地。外家階段,梳理鍛煉的是身體,要進入內家,則全憑理悟,惟內外家原為一個系統的概念,沒有外家的基礎,別想邁入內家。從明末黃宗羲開始,「內家優於外家」的說法荼毒太深,也分裂了內外家之間的整體和連貫性。

從明末武術「內家」說法出現開始,到現在一窩蜂地內家拳現象,嚴格來說,四百多年來,真正能理解和進入內家之境的人並不多,當然,從這股風氣中獲得好處的人就不少了。

外家和內家,是二個階段,二種境界,和拳種門派無關。兩者之間的關係,說遠很遠,說近,翻一個身便到了。外家到內家,僅僅是隔一道門檻的契悟,那怕你習武數十年,未能領悟,都是外家;突然之間悟了,就在悟的當下,先前數十年累積的功夫,一瞬間都轉成了內家。先天作用是神、氣、精,神意悟了,氣和精也就隨之轉化了。這就好比窮人中樂透一樣,窮了數十年,一旦中了頭彩,當下就成了富翁了,不用漸進的。外家的練和內家的練都有它獨立的過程,但從外家到內家,只是一個翻身轉折,其關鍵在於懂得以退為進,更明白的說,就是散功。

內家為什麼難以登堂入室,練功之人,忍受三伏、三九暑寒之苦,好不容易把功練上身了,豈有散去之理,在心態上,首先就是不願意、不接受。散功不是退功,如果功夫是依附在肉體之上,到了一定的年齡沒有脫換,就肯定要退功了。

外家的練,是一種肉身的梳理,以求架構之渾元。內家不尚拙力、不求偏盛、不操硬功的觀念,非只是搏鬥技術所需,還確保後續內炁渾元充滿時,內部壓力的平衡均稱。

內家的意義,在於洞燭機先,運用散功原理,契入動靜之機,以意氣脫換形氣。此境一過,生機勃勃,內家乍現,靜極復動。

武術中的用勁,可分為力勁和氣勁兩個階段。氣勁之中,又有形氣和意氣之別;形氣仍屬後天氣,意氣則進入了先天炁。每個人學習武術的動機不同,認知也有異,神〈意〉的作用,決定了你的型,有些人非得要把小腹練得鼓凸出來,才認為是氣沉丹田,一定要抓住一個形象,才覺得安心,那是個人的認知,無可評論。但是要小心,執著於形象,雖然也能達到形氣合一,過份著意於肉身,久而久之,消化不去,可能形成慢性病變或障礙。有些武術家功夫雖然不弱,但也帶有一些疾病,那都是練功過程中,一併附帶進去的負面能量,長期潛伏體內所累積成的負擔。

話說回來,影響健康的因素太多,不能完全歸咎於此,有些是遺傳性基因作祟,習武之人要懂得變通。基因,是生而帶來的隱性因子,身體若形成適合它發展的環境,就容易爆發。有人終其一生,都相安無事,就是沒有創造出發生的條件,散功,相對有利於此。

形意拳「拳無意、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的「真意」;太極拳「全身精神在意不在氣」的「意」;鶴法「靜動之機」之「機」,這些都是武術成功登入內家之境的領悟,證明心氣合一,是確有其事,並非空穴來風。

武術從外家走入內家,是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再至於縝密。經由桩功,逐漸從陰陽二力的轉換,提昇融入為陰陽二性的交媾之中,久則歸一。

桩功是中國武術發展過程中一個高度內涵的整體表現,它統合了動靜、內外的二元形式,產生出錯綜複雜的六合勁道。桩功有動態的行桩和接近靜態的站桩。靜態的能量相對較易整合,但武術畢竟是動態的表現,在流動之間,仍要保持桩的結構完整,也就是內氣〈能量〉不散,以確保動中形氣的回歸。

動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分別大動、小動、微動的不同,但很難直接體會到「靜」。靜是一個「點」,所謂的「點」只是形容,剎那是一個點,永恆也是一個點,指的是凝定的那個狀態。由動入靜的過程中,所尋求的,就是「動靜之機」,一旦觸機,大地沉寂,當下應機,就定在那個點上不動,及至靜極生動,大地回春,「春」就是新生機、新能量的萌生,這個動與靜前之動不同了,這是靜中有動之動,非二元之動,經過這個過程,才能真正明白動的涵意。內家武術的動、靜,指的是這種經過提煉之後的動與靜。

靜極而動,當靜的功能〈能量〉發揮到極限時,又會開始復動。靜態的境界,須從動態而來,動中梳理和強化的功能愈好,靜的境界相對就愈高,所以,內家境界要高,外家的程度相對不可低。靜中在體內會產生真空壓力,當達到肢體承受的極限時,就是「靜極」〈靜中功能的極限〉,轉而復動。靜是聚、動是散,一動,就開始釋壓。˙壓力愈大時,密度愈高,所能檢視和釋出五臟六腑中的障礙就愈深入。

領悟靜的過程中,身體內部會出現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壓力〈靜中的真空壓力〉,這時後,你才能體會到肉身梳理的重要性。人一旦入靜之後,往往會出現有許多病癥,那不是入靜所造成的,而是入靜時,由於內部產生的壓力,檢視出原先就發生在體內的病灶。身體內部形成病灶,即會造成五臟六腑的不平衡狀態,當壓力出現時,不均衡處就得承受更大壓力,就像是在痛處施壓一樣。這是一種內部的檢視法,找出病灶,才能在它形成真病之前排放、釋出。

外在架構的渾元均整,有助於經絡的通暢,依心理、經絡、臟腑三合一的法則,經絡通暢、神室清虛,按古太祖內功真訣中的:「知黑守白,擴大吾中」心法,不斷地擴大注入白氣〈白指的是清虛境異,就是放空,不能想像為白色的氣,白色的氣仍落入有形的帶質境〉,讓內部自發性地動起來〈觀照靜的一面,就自然能動〉,再依易筋洗髓之法自行進行排除調理,這才是真正的自發功。一般人沒有經歷觸機〈動靜之機〉階段,其動靜之力對肉體產生不了散功作用,祇是純用後天意識憑空作幻想而已。

靜極復動之際,不要在此「動」之上添加任何意識,不用幫它,千萬明白,你是在散功,不是在練功,在動中,永遠有一個靜在那裡純然地觀照,不隨之起舞,它自然會進行脫換和釋放,照久了,散到一個程度了,火自然熄了,也不再動了,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之理。洗髓功夫的深淺,也就是靜的境界,決定了動能釋壓的脫換程度,在一次次的脫換和清虛中,達到生命的昇華,至於技擊功夫呢,古人早有所言,為技藝之末。

唯有一步一步從外到內,從肉體到心理,按部就班地建立易筋洗髓的散功觀念,才能在找出病灶後,施以疏導之方。真正到了這一步,你自然會知道怎麼做,因為你已經明白身心之間的關係和心物一元之理,理上通了,功夫2u 4就到了。清虛和脫換是真實的功夫修練,不要只是在理上作文章,沒有一悟便休那一回事。這也就是林家樂醫師用生命換來的切身體悟:「不要輕越易筋而求洗髓之功夫,跨之有災!」

此災何來,說穿了,就是當內部壓力產生時,肉體上沒有進行梳理以及建立釋出的管道,儘管心理上知道,可是呼天不應,喚地不靈,那就只有進醫院,靠醫藥和手術進行清理,一點一滴消耗殘餘的生命,坐以待斃了。

散功披上宗教的外衣時,就是懺悔和消業。拜懺也是一種壓力的釋放,壓力的釋出,連帶會出現情緒性的變化,易燥、易怒、易悲,此時須在理上觀照那些都是空相,不加干涉理會,待其散出即靜下來了。

散功雖稱脫換,但脫、換是同時的,脫時沒有立即換,稍有遲疑,說明理不透徹或信心不足〈懷疑不定〉,就會出現林家樂醫師散功的現象,軀殼之內無元氣,全身癱軟無力。

先天,可以想像成「連貫」「連通」的觀念,後天,相對就是「階段」「分段」。返先天,就是把過去、現在、未來分段的時間觀點連通起來,以達到究竟徹底脫換的目的。散功所散的,都是「過去」的積累,所以要先打破時空的阻隔,才能發揮徹底淨化的效果。

在當下的點上出現了障礙,解決之道,要回到上一個過去的點上去進行「黑氣」的釋出和修正,而不應在當下的點上執著。而當下的點上是清虛的,下一個點上也就是純陽了。內家所建構和期待的,就是純白之境、純陽之氣。

生命中最重要的散功---四大分散
人生中最重要的散功,就是生命終點的解脫。

一般人的生命就算即將走到盡頭,但無法立即散去,而是漸漸地死去,這對於臨終者而言,是最痛苦的折磨,真是生不如死。散功,是洗髓功,是心的解脫,理解散功、學習散功,就是對自己的生命進行積極的尊重與管理。

近年來不少人熱衷於身心靈的生命科學探索,搞到最後,多半都成了對靈魂的追逐〈靈修〉;有人會認為,身心之外,還有一個靈,那才是真實與永恆。其實,拋除身心去追求靈,永遠是不可能、也沒有意義的。身、心能達到真正絕對的平衡時,當下就是〈空〉靈的境界了,何必再多此一求。

散功 --- 為道日損 內家之門
 (抄書:劉康毅,武學書館聞藝錄,武學理法發微,P 145-156)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以「為學日增」和「為道日損」做為劃分習武外家和內家的兩大階段,頗為契合,至於「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正好符合散功的精神。

習武與練拳

許多人可能不太明白,習武不等同於練拳。練拳可以視為是單獨的運動,也可以是習武的一項內容,習武嚴格地說來,應該歸類於教育較符合它的本質,隨著年齡增長和身心變化,都會有不同的應對和提昇之道。我在過去的採訪經驗中,目睹不少年過半百的武術老師,仍以一、二十歲的身體記憶在打拳,一趟拳下來,氣喘吁吁,臉色蒼白,搞不清楚究竟是強身還是折磨自己,長久以此,對健康真的有益嗎?

有人這麼形容:練拳是以人練拳,習武是以拳練人,聽起來似乎是頗有哲理。若將這兩個問題放大,所謂「善武必善鑑,善鑑者通;知拳必知辨,知識者識。」拳代表武人、包括自己,而武術反映的是不同時代文化與社會民情的總合。你要單純地練拳或選擇習武都可以,但要認清兩者的不同並檢視和自己的目標是否吻合一致,走對的路,堅持下去,不管哪一方,總會有收穫的。

外家至內家的習武次第觀

中國武術的養成,是一生漫長孤寂的歷程,不亞於僧、道的修養。武人對於自己身體的認知與生命的創造,必定是異於常人的,而不僅僅只是長了一些力氣、肌肉與技巧。
習武之前,身體功能呈現的是一片渾沌之象,日常生活作為,均本於後天慣性之自然操作。然而,習武之人的身體觀,有其獨特性,否則在相同肌肉和慣性操作之下所形成的力量,本質並無差異,雙方勢必淪於比量或鬥技,這不是武術的最終目的。比量,對長期從事粗重工作的人來說,其力量也相當可觀,一旦遇上,若對方硬來蠻幹,技巧未必能派得上用場。

習武的引蒙入門,先在渾沌中一畫開分出身體的陰陽,此又非得從鬆體和正體入手不可。鬆體包含鬆筋和鬆節二部分,把各關節活開,再將經筋放長延伸為正體做準備。正體,是武人重新認識自己身體功能的開始,從以形體為主的站八式、基本功,進一步再過渡到以力量為主的塌腰落胯、涵胸拔背、氣沉丹田、沉肩墜肘,以求立身中正。至此,後天陰陽初成,對於形體和力量的左右、進退、反側、虛實、吞吐、起落等對稱形式,建立了基本的認知。

身體的陰陽分清了,也就把握了分合的關鍵。漸漸從形體和力量的動靜作用中,找出中心,找到重心,再透過桩功〈站桩、行桩〉,完成初步的形力合一。形體的制約,可以刺激力量的提昇,以宇宙運行的園運動軌跡,結合內雲手所形成的字功,發揮了收攝的作用,分別以足、膝、胯、丹田為根,完成陰陽二力的交換、交融與交媾。外家至此階段,暫告一個段落,後天元氣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充實了起來。

要順利進入內家,外家階段對於身體的梳理,非常重要,沒有外家的基礎,不可能跨入內家。林家樂醫師總結自己的切身的體驗,告訴我們的是:「達不到:內擁清虛而無障,外得堅固而無礙,不要輕率的跨進洗髓之境,跨之有災!」絕非兒戲。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觸機,是藉身體的動靜二相返還陰陽二性,印證太極中定和先天陰陽之實相。觸機當下,契入真意境界之中,愰兮惚兮,其中有物,此物乃照影,萬不可取,應機觀照即是,久之,大地沉平,靜動之力自然而生。

靜動之力乃內炁、內壓,在身體上呈現物理空之性能,恢復了心理、經絡和臟腑之間的連結。靜極而動,代表靜態能量消耗完必,身體之負面能量,隨著釋放排出體外,此即散功現象。功臻散功,才算真正進入內家之門,散功現象終其一生,不斷重覆地循環,即所謂「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以達到純陽為大乘聖境。

描述: https://fbcdn-sphotos-b-a.akamaihd.net/hphotos-ak-xpf1/v/t1.0-9/q71/s720x720/10454435_767745159913503_7323109691715026578_n.jpg?oh=16d194853f673a7f6eed6dab42541d2c&oe=54461175&__gda__=1414295139_9f44107cd31127bf63e2bab2773af5a4
1武術外家至內家修煉示意圖
宇宙、人身之大氣圓運動


描述: https://fbcdn-sphotos-h-a.akamaihd.net/hphotos-ak-xpf1/t1.0-9/10340175_767745189913500_6353946207167615483_n.jpg
2 宇宙、人身大氣圓運動運化關係圖


人身為一小宇宙,亦為大氣圓運動之一部分,大氣之圓運動升降浮沉形成二十四節氣,人之大氣圓運動形成十二經絡;古代道家「修真圖」中,二十四節脊椎也註明二十四節氣之名稱,象徵周天變化,有其深刻的天人意義。

人和宇宙的關係,並非只是抽象、哲學的喻意,實質上確有其無可見的交感作用發生存在,這一點在古老的中醫經絡名稱上即顯示出古人內證觀察的成果。《人體內證觀察筆記》說:「人體十二條河〈經絡〉區分為三陰三陽,同時也與天上的七政及二十八星宿互傳真氣及信息」「所謂太陽之氣,就是指天上太陽經由人體穴位〈太陽穴〉為人體輸送的太陽真氣。人體中的太陽類真氣,和宇宙星宿的太陽真氣,屬於同一類性質。」七政中的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分別透過人體穴位和經絡負責給肝臟、心臟、脾胃、肺臟、腎臟輸送真氣,中醫所稱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的五行屬性對應,是人體與天體真實的能量傳輸關係。後人對於此種連結感知的消失,乃因神的作用不明,達不到全神、煉神還虛的境界,故無法重啟連通虛空的橋樑。

陰陽交合空性生,武術達到中定時,產生中氣,藉中氣之充盈,作為返還純陽之能量。精代表人,神代表天,而氣為連通人、天之橋樑,此氣非一班後天氣質之氣,實為中氣。精滿、氣足、神全,才能進行天人交感。

散功是身心的新陳代謝

戰國「行氣玉佩銘」曰:「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長則退」,「退」即為道日損,逐步將黑氣褪去,有散功之意;「退則天」,「天」象徵純陽之境,三教中稱為佛、道、聖。圖3所示,從中央太極返白之過程,即長則退,退則天之次第,以虛空之性接通大宇宙。

描述: https://fbcdn-sphotos-c-a.akamaihd.net/hphotos-ak-xfp1/v/t1.0-9/10423755_767745243246828_5511546820781613681_n.jpg?oh=60a3d565e9d86b01b91e897c10fa155c&oe=54385707&__gda__=1414967694_050108274ea8b0131010420d5c0986a8
【「行氣玉佩銘」釋文】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描述: https://fbcdn-sphotos-e-a.akamaihd.net/hphotos-ak-xfp1/v/t1.0-9/10452387_767745326580153_6683800697404947179_n.jpg?oh=f0f4fd5ceb3f145661b8b8f12a981cf8&oe=54468707&__gda__=1413643150_6980c6b6bc65607d225ccba565a0baae
3知黑歸白自然回天如來〈如去〉清虛圖
〈摘自林家樂,古代少林健身方法,〈香港,守拙齋,2007〉,184。〉

散功是減法的藝術,最終目的是將身心之宿穢去盡,脫胎換骨。《易筋經總論》開宗明義即說:「非清虛不能脫換,非脫換不能清虛」。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筋為經絡作用健全與否是展現,而腦是髓海,洗髓者,以正確的認知更替非正確的思維之謂也。

認知是主導身心轉變的關鍵,習武在外家階段,屬於為學日增的加法心態,由於認知尚未透徹,好的、壞的一併都先吸收進來,再慢慢地加以咀嚼消化,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負擔。這就好比飲食,身體所需要的是營養,但在吃進去的過程中,連帶也將一些有害的物質〈如農藥、化肥、人工添加物等〉帶進了體內。另一方面,就算原先是好的,儲放在體內久了不用,也會成為廢物〈如脂肪〉。我在嘗試斷食的經驗中,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就是更能明白清楚的了解口腹之慾是什麼?吃,如果是維持身體之基本消耗所需,則恰到好處,但為了滿足慾望,就算每餐多吃一口,在未來終究會成為不可承受之輕。

元氣對於人的生命存歿具有六種表現形態:炁、神、氣、血、精、髓。炁是先天元氣;神、氣、血、精、髓是後天元氣。炁,即煉神還虛之虛空性,要還原先天元氣的功能,不從後天元氣的梳理、充實著手,無異是椽木求魚。

武術家面對散功所採取的是正面積極的態度,但散功不是純意識層次的作為,你想將體內負面能量排除,單憑意念,無法轉換成為實質有效的力量,身體內部的經絡系統就不聽指揮。所以,人一旦生病,精神不濟,全身發軟,代表免疫系統的防線已被功破,此時,就唯有藉助於藥物和調養,再有功夫,也莫可奈何了。

散功是身心的新陳代謝,藉武術外家和內家的鍛練,按部就班地返還太極中定,以取得調整身、心所需的後天元氣和先天元氣,令真意有所落實,生命得以管理,而天人合一不再空泛。
散功與內功的關係

太極中定所形成的內炁、中氣、內壓〈註:當力量作用超出身體實質的力臂時,向內擠壓回體內,即形成內壓;若將內炁、內壓釋出,相對也可視為是力臂的延伸〉即武術所謂的內功,內功的充實通往純陽之境,完全進入了散功的層次。內功的運用,脫離不了肉體的物理作用,不要迷戀於所謂的隔空發人或凌空勁,那是一種發受雙方的感應默契,必須在特定的條件與限制之下才能完成,對於武術的對抗性應用無所助益。

拳經「無意之中有真意」〈形意拳〉、「意氣君來骨肉臣」〈太極拳〉所稱的真意、真氣,是真實的內功境界。真意、意氣屬第七意識狀態,也就是太極中定,在此境界中,體內所呈現的是內壓效應,內壓是武術中「意」的轉換機制,以此做為形體銜接溝通的平台。所謂「形意合一」,指的不是以後天意識指揮引導動作,那多半流於自我的感思,於對手、外境毫無作用。
武術中的內勢力是架構力和槓桿力,內功在武術實際作用上所代表的意義是:力臂延伸和重心破體,以此物理作用創造出瞬間更強大的勁力,配合「無」、「極」兩端所呈現的「叫應」之勢,形成驚彈勁,絕非直接以氣發人、以氣擊人。

散功是真正的養生

散功是一個現象、過程,雖有不同的層次,卻不能視為是單一功法。外家階段對於身體經筋的撐拔、疏理就是散功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環節。

《靈樞逆順》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這是中國古老的預防醫學概念,而散功也完全符合這個精神。散功藉由內氣壓力的逐漸瀰漫充實,可針對身體內景進行檢視。一般人的身體內部或多或少潛藏有負面能量,造成五臟六腑功能的失調,初期只是病灶,而不容易被發覺,散功所形成的內氣壓力,對於病灶有放大的作用,如同在痛點上施壓一般,可以啟動身體內部免疫系統的保護機制,提高自我的警覺性,讓病痛早期發現,儘快治療,這才是養生的精神。

「經絡」是神、氣、血、精、髓滋養、防衛、管理身體的綜合網絡,正確認知所產生的正面能量〈陽氣〉,通過「經絡」滋養臟腑,而臟腑內的負面能量,亦循此路線代謝出體外。散功在後天元氣階段會針對神、氣、血、精、髓進行梳理,進入先天元氣後,已脫離了物理性,進入了心靈昇華的層次,散功臻此,已非武術、武藝所能侷限,而非武道莫屬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