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傳武該怎麼打?


本文撰寫於09年6月,留存之。傳武能打嗎?要怎麼打?值得大家思考。^^

當年武館內與師兄弟合照,懷念當年老師、永昌師兄「每問必試、每試必打」教學風格,手把手讓小弟見識不少傳統武術精深、凶悍的打擊風格,師兄後來學業完成任職竹科工程師,大夥碰面時間也少了、甚悔甚憾當年沒多加請益。


本篇又是小弟在網路論壇ptt.cc武術版,回應網友信口開河的網路嘴砲文,希望各界武友能多討論,給予小弟批評意見是幸!


------------------------------------------------------------------------------

 事實上fco網友已經提出「門派」「規則」僅係鍛鍊追求武術的過程和規則罷了,是相當中肯概念,另外講究體用、實戰過程中,對手不選人,身體不選時間是相當嚴苛的條件需要去克服。這點無庸置疑,也讓人相當佩服。
  
 小弟僅能就自己學煉微薄過程,淺釋自己心目中較符合傳統武術的過手規則。小弟認為傳統武術過手,最大的特色便是「接手」
也就是雙方前手搭著前手,或者是前後手互搭形成的橋樑攻防起點,小弟竊以為,這樣的攻防訓練過程優勢有幾點:

第一、過手在雙方手肢貼合過程中,容易感受對方攻防力量往來,進而培養攻防雙方聽勁及身形變化,加上貼手攻防須合理化開對方肢體 (叫門、開門容易演釋、實踐傳統武術開門手法技術。
 
第二、傳統開門手法北派強調勾摟採掛,南派也強調有橋搭橋,無橋作橋,從接手 (接點開始攻防可以有效、紮實訓練傳統武術小巧、細膩的攻擊、防守招式、概念。至於有部分拳友會批判「真的打架、誰跟你搭手啊!」
 
這句話固然很實際,但小弟強調這句話很無敵,放諸四海皆準。容小弟猝狹萬能造句一下:


面對柔道「真的打架、誰跟你抓衣服啊!」
面對跆拳「真的打架、誰跟你只踢腿啊!」
面對空手「真的打架、誰跟你拉寸止啊!」
面對拳擊「真的打架、誰跟你不出腿啊!」
 上面萬能造句很腦殘,大家都不能認同。但似乎某切族群很喜歡拿來抹傳武,回過頭來考量真實街頭打架衝突,拉扯、拉手拉領口拉頭情況,我們不能否認如此的衝突起點是很常見的,或者某種程度說「過手是合理的實戰攻防起點」<1>

 這時若傳武過手攻防有一定程度,練習者便不須跳步拉開距離,而能從對方肢體、接觸點、結構直接纏裹反打、破壞。是以搭手攻防某種程度上是能演示傳武攻防的特性,也有其難度,若詠春砌手、鶴拳搖肢能變成武友互動、競爭的良性模式是很值得推廣的,畢竟過手的攻防角度遠比推手來的靈活而不呆板。

 就像如小弟不才,想當年 ( 中年人了,只能打嘴砲想當年 )曾跟體育系柔道專長學長對摔,純為得經驗和增長眼界,反過來說,煉格鬥的武友會不會,冒著自己不熟的領域危險去過手、推手尋師訪友呢呢?(在此小聲拍拍手:佩服嘟嘟大在某詠春老師那的帶入地板動作相當精湛!)

 小弟並非主觀認定推、過手有一定、如何的沛然優勢,但也不認為這類練習出來的東西,起碼不至於不濟到讓其他武友認為「沒有東西」「不能用」當年高雄巴柔的Tommy施教練從瑞典來台時,也能親炙盧文錦老師練習一段時間詠春砌手,小弟當年有緣識見施老師的過手功力,招深力大,反應快速讓人佩服,加上他對mma、巴柔等技術嫺熟異常,堪稱全方位的武術老師,若對打遇到這類遠打、近戰、貼身摔、地板動作皆熟練的全方位對手,還是先去買個保險好了。這也符合fco兄所言「武器多,攻防選擇就多」雖然講到這邊有點離題,小弟仍會對台灣尚有眾多厲害的傳統武術師資、技術無法統合,或被發堀感到悲觀罷了!

 fco兄已經中肯點出:門派、規則僅是過程,同樣的各種規格化的競賽也是過程,讓體系內學員互動、競技建立起特色的賽制或訓練過程罷了,是以小弟自己認識、學習過的傳統武術經驗來看,傳武族群最先需要建立的,可能還是搭手攻防的細膩技巧及聽勁反應,若要戴小叮噹拳套打手靶、煉組合技 (小弟並非瞧不起這種訓練,相反的,此類活步結合手眼身法步連動訓練,對離手攻防、對敵空間感、時間差助益甚大小弟會建議直接練習拳擊或散打、踢拳道 ( kick-boxing)效率較高。


第三、藉由定步、不起腳法的過手訓練到一段程度後,傳武學者會         建立基本的聽勁能力和身形走化工夫,這時可在加強定步結構的強度(例如小弟玩過:背貼著牆,讓學弟以搭手模式向我攻擊,由於腰身沒空間騰挪,雙手的結構、聽勁要求須更高、更靈快或者進入雙方可動步、帶擒抱、摔技、發擊的過手型態。這一階段小弟認為進入纏抱不須分開,考驗雙方反制、聽化反摔的能力:接手貼身靠發則是傳武的另一項大特色,挾藉對方手肢、身體僵硬時,可順利以冷力摔擊,發出,若對敵環境有大量雜物,發擊對方還可造成額外碰撞傷害。
 具體來說,簡述完上述貼手攻防的概念後,大概是以接手身體開放打擊,頭部看採寸止還是縮減力道擊打,這類過手攻防玩久了,不但建立聽勁,連帶身體抗極力度都能提升,慢慢的也會發現要在雙方聽勁不惡狀態下,純然要「幹大的」灌倒對手難度,可能遠比細膩控制對手然後進行摔跌、擒拿制敵來的高。
 
 另外這類攻防中,並不限制站立專節技(擒拿)的使用,也增加實戰的實用性,小弟武館裡頭過手攻防,拉扯對方指關節、卡肘關節均經常使用(自己師兄弟指關節、拉傷、變形,韌帶斷裂也時有所聞也有貼身取髮抹眉時切脖子控制頸關節的技術,但須雙方均有默契避免嚴重傷害產生(個人受過最重傷的大概是虹膜破裂、以及大學時跟外國人過手,肘擊中眼導致瞳孔放大,那時眼睛靠盃腫,很怕眼球掉出來…),久之也可體會力量切入「控制敵人」「勝人而不傷人」而非魯莽只用蠻力傷害對手的體感,傳武對戰,為何非傳武族群不少人眼中,怎麼講傳武都是「挖眼」「撩陰」?傳武對戰就只有這兩手了嗎?

 是以建立傳武系統的技擊競賽,小弟以為詠春、鶴拳的沏手、搖肢均可在門內廣為推行,甚至盛大舉辦成儼然具備門派色彩的中、大型比賽,待近身體技成熟後,在拉開距離擴展自身門派的腿法、踢技,及離手反制腿法抱摔,反打的技術。唯更讓人憂心的地方則是在於,現今台灣不少傳武社團、道館能遵循以既有傳承繼法開發、循序漸進完成過手、離手訓練方式的已然不存,若一般傳武社團研究對打,多半僅是戴護具、拳套依樣劃葫蘆憑藉本能,或跟傳承體系內容無關的組合拳、腿法大打出手,當然進步是一定的,可是跟原本學承系統有無關聯就各人捫心自問了。

 另外有部分拳友強調基本體能、重訓等基本功訓練,小弟之前發文固然肯定了這類基本訓練重要性,但寓目fco兄點出的問題,當我們年老時,要憑藉怎樣的體式和力量來禦敵保身?小弟認為這是傳統武術另一塊瑰寶和獨到的地方,略去傳承不良、遺漏導致的「站樁無用」族群外,傳武在正統樁功、單招、體式間還是有大量開發內在能量的技術和概念存在。

 否則依照西洋科學的理論概念,縱鶴名家陳明崙先生如何在六十二歲年紀,連敗日進會(日本空手道推進會)多四段以上高手,旅日教學先生擊敗日方六段高手,隔年日本皇叔東久邇稔彥親授空手道八段證書數(外國人最高段位),並以黃金打造印有日本皇族標誌的領帶夾贈送先生, 陳老師並與日本合氣道十段鹽田剛三先生、空手道推進會長木崎友晴先生(八段)、空手道十段松濤館總館長金澤弘和先生、空手道日誠會會長野別忠孝先生九段,及合氣道三代宗家植芝守央交善,並顯著影響近年來部分日系空手道技擊風格,說穿了,以日本人實際務實的個性,沒絕對實力是拿不下這個成就的。

 就像fco兄說的一樣,講陳老師的光榮史跡不是要替傳統武術自尊,而是陳老師豎立傳武到老終能實戰的傳武特性,小弟大學時期,有幸當面親見武友找陳老師開放對打,簡直比電影還誇張,陳老師接個兩三手,年輕的武友對手如斷線風箏般飛出撞擊牆壁,陳老師還強調出手收力,應該不會受傷,倒是朋友背部噴到牆壁疼痛難忍,陳老練拳講究「鬆到底、鬆到睡著」反對用力與一般武術強調「力量大、速度快」大相異徑,他解釋一起力、一起較勁意念動作就慢,固然陳老的拳述、概念玄奧,非我們粗淺修為可理解,但以他得年紀和身手成就,誰敢說傳武身手遜於其他格鬥技術?略提此事只是向陳老致敬,感謝他為台灣傳武界豎立一個難以撼動招牌典範。<2>

 是以有心致力研究傳武的朋友,小弟建議多尋師、訪友,多進行友善的切磋和參訪,多看多聽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胸懷,多數傳武老師都會有其專門專項的特長,例如有的老師擅長貼手較技,有的離手攻防快捷、有的發勁沉穩、有的硬功驚人…..不一而足,小弟玩票心態是認為,擷材訪學以虛心看對方長處,而非以己之長凌駕對方短處,只要有一長處都可為小弟師長,尊師禮賢也是基本禮貌,不是嗎?

 小弟業餘玩味傳統武術的樁功、體勢內迄今仍感欠缺仍多,自身努力不足,加上傳武「煉、養合一」的概念既可外用應敵,也可內觀養身,相信不少煉格鬥技的朋友若年紀稍大,及職場、家庭因素放棄鍛鍊後,速度、力量銳減,或身體運動傷害徒現,傳武這塊老祖產,仍有須多高妙、精深的技術概念,甚至醫藥、傷科知識技術值得玩味、研究吧。

 小弟工作摸魚,抽煙打文章錯漏不少,歡迎各位武友討論、批評指教是幸。
註解:

------------------------------------------------------------------------------
<1>
文見《台灣武林第三期》〈從日本武術格鬥技漫談中找尋中國傳統武術〉

張世博、植田毅合著 p121  
日本武道傳骨法堀邊正史發表技術論,提出「掌打」與「手合」距離觀念…… 一般打擊格鬥技 ( 拳擊、空手道 ) 保持一定距離,稱為「離合」,組技類 ( 角力、柔道 ) 是要接近後抓拿對方施展技術,稱為「組合」然而「手合」是顯示在離合與組合的中間敵我雙方都接觸的距離,堀邊氏認為實際打鬥時「手合」的距離才是自然的距離,他以手合距離為前提創邊出「一元四法」(一元指「抑」也就是控制,四法指「打」、「投()」、「極(關節)」「絞」類似中國傳統武術踢打摔拿的概念

 <2>
《台灣武林第七期》〈真實的空手、國際松濤館空手道聯盟金澤弘和館長之訪談〉 
關於力量的鍛鍊概念:p146  
金澤弘和認為「訓練方式依年齡而異,年輕時的訓練多半較嚴格辛苦,對肉體強化很有效。中年時期,大約年過三、四十歲後,肌力逐漸衰弱,就算透過練習也不會在增強了,但這時內部器官仍在持續增強中,因此,內在力量是中年時期的主要力量,並與精神上的力量達到調和狀態。人過了六十歲以後,連內部器官也逐漸衰弱了,但精神力量的力量是源源不絕的,而且,鍛鍊地越久它越強。因此,『精神上的力量是所有空手道技術力量的來源』精神上的力量為主、肌肉和內力為輔,此三種力量相輔相成,以此為訓練的原則,我們就算年齡漸長,也能一直保持「強」的狀態」
 
關於武道跟格鬥競技在勝負態度上的差異:p147  
運動是件享受的事、但武道不是。武道需要正直的精神、正直的態度、正直的禮儀;舉是認為日本武士與武士道文化很優秀,正是因為它們無時無刻遵守這些武道精神,使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這跟職業運動追求成就、財富、享受的本質是不同的。
 
從武道家切磋競技,跟運動家在賽場上的表現出來的肢體語言,略可解釋兩者的差異,在運動競技結束,獲勝選手會高興的哇哇大叫,甚至躺在地上或手舞足蹈,完全忘記對手的存在。
 
但在武道的比賽、對戰結束後,勝者仍然必須想到敗者,並對他表達感謝之意,而敗者雖然心中不悅,但仍須對勝者表達敬意,雙方在互敬情形下敬禮,由此可見,西方文化是較開方的,東方文化是內斂的。
 
打個比方來說,武道就像女性,運動就像男性,所以如果有人問「武道和運動哪一個比較好?」這是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因為這就像在問「女性和男性哪一種性別比較好?」是分不出來的。這也像要小朋友回答「比較愛媽媽,還是比較愛爸爸」此類問題一樣難以回答。金澤曾把母親比喻為武道、父親比喻為運動。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家庭中,母親有固守家園、教育小孩的形象;父親則有外出工作,發展成就的現象;兩者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覺得實戰空手道較重視格鬥,與實際在格鬥時的技術較為接近,所以比較強;但金澤氏不這麼認為,傳統空手道在技術上當然有包含實際格鬥技術這部分,但練習者如何在其人生難題運用空手道技術和精神,才是練習空手道的真意。真正的空手道不是只有格鬥這一部分,有人認為空手道只是為了格鬥,這樣的解釋是人狹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