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這個標題事實上很奇怪,(莫非是中了「海角七號」毒嗎?還好啦,我並不覺得這部電影有多好)
這是為了謹記、感念師叔田貝康廣這次來台期間,教授傳統大架通臂門兵器套路「畫戟」的辛勞和恩情,根據田貝師叔表示,這套「畫戟」套路他係於民國七十五年間,在永和中正橋下,
康國良師爺授拳場地承習,套路共四段,每段不長,多為十幾個單招,易學難練。
《圖說》田貝康廣師叔(Takai Yahsihiro)在傍晚時分,克難利用八步功夫學苑外狹小巷弄進行畫戟教學,戟為長兵,師兄弟舞弄起來當然得格外小心。
《圖說》田貝康廣師叔(Takai Yahsihiro)在傍晚時分,克難利用八步功夫學苑外狹小巷弄進行畫戟教學,戟為長兵,師兄弟舞弄起來當然得格外小心。
根據師叔表示,民國六十七年來台學藝,先在植物園找到 衛笑堂師爺,從學八步螳螂拳系統,直到民國七十三年
衛師爺仙逝後,他透過太極名家王延年高徒李進川先生參訪全台著名拳家,包括食鶴拳門劉固、劉銀山父子;祕門螳螂張德奎老師、長拳螳螂高道生老師等多位名家,後來知悉大架通臂拳張策傳人,康國良老師在台北永和地區授拳,便前往拜訪。
但因 康國良師爺早年歷經抗戰,河北省又為日本侵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聽田貝師叔說,當年康師爺在大陸時曾任河北香河縣長,對日抗戰時目睹家鄉諸多親街坊親友死於日本軍隊手中,在台傳藝時堅決不教授外國人武藝,特別是日本人。
為此在當時同學的林姓夫妻引介,加上田貝師叔勤學苦練的熱誠,感動了康國良師爺,從一開始的拿藝甚緊,到後來的傾囊傳授,但學習過程中,根據師叔表示,仍不免遇到同儕師兄弟的排擠刁難,導致田貝師叔無法一窺康師爺老祁派通臂系統全貌,但也順利傳承了活根、法根門操手動作、畫戟、純陽劍等兵器套路。
師叔坦然表示,只要認真下苦功,招法貴不在多,我們這些學生,也從他身上看到實證,師叔隨手演示個小動作都可發出破空聲響,勁道煞是驚人,加上輕快異常的身法步法,及他返回日本後,長年遠赴群馬縣深山閉關修練(平均一年超過八個月寒暑在海拔兩千多公尺的山上渡過)
光是想像一人面對群山曠野的精神壓力,要如何克服便讓我驚嘆,我曾垂詢師叔,他說剛開始上山的五個多月,很難入睡,只要風聲大點,或者樹林草叢間的夜行動物活動聲響都會讓他驚醒,精神無法放鬆,師叔隨身攜帶兩把日本鐮刀保護自己安全,飲食則賴自己背上山的白米及乾糧,利用自備的木炭及檢來的枯枝
升火炊食,水源盥洗則用附近山中小溪的山泉水煮沸備用。
師叔每天的作息便只有反覆操練,他所承襲的通臂、螳螂拳法,傍晚便打坐自處,師叔每次糧食耗盡下山補貨,便會致電師父報個平安,卻因數月入山無與人言談,會出現短暫「口吃」說話節巴的現象,說來好笑,但也突顯田貝師叔入山苦練武術的刻苦執著。
師叔曾自述再日本曾有數次街頭及到住家附近剛柔流空手道館踢館動手經驗,幾乎都在一兩 招內擺平對手,幾年前藉由台灣武林雜誌上的文章介紹,曾有數名在東京地區的日本習武者遠赴琦玉縣田貝師叔家登門求授,但師叔當時不願教拳維生,也不想把康、衛兩位師爺的通臂、螳螂傳統業藝先傳回日本。
他常常說「我的東西是從中國學來的,要傳得先傳回中國人身上」加上自己在台求武的刻苦,導致他在教學時拿藝甚緊,教法也相當傳統,師叔自己會先作一兩 次動作示範,然後讓學生描摹練習,有不對之處他會再三釜正,待學生招式軌跡正確之後,便「放牛吃草」不加理會。
我可以理解他的執著用心,動作放出來了,會不會苦心孤詣練出成效是從學者自己需肩負的責任,再者「量變會產生質變」學生有沒有用心練,從動作上也會看出來,多說無益。
早年他來來台,旅居師父武館內,順道傳授通臂拳動作時便是照上述方式教拳,學生這動作練出味道了,他才會繼續教授下面的動作,若做不出,練習量不大淺嘗輒止,他也笑笑不加斥責,唯有時武館夜深人靜(半夜十一二點左右)學生散去後,得親睹他示範引手劈山,踏掌中拳等連續動作,速度身法之快,身形似猿猴般靈轉騰挪自如,讓我們這些後輩相當孺慕,卻也在在自嘆不如。
師叔動作看多了,會讓我們這些後學,對傳統武術的鬆柔產生堅定的信心,經歷通臂拳諸多法根動作操練一段時間之後,在利用螳螂手法接手對戰時,也有「速度更快」「力量更大」「身法更活」的質變產生,這是我當初單獨習練螳螂拳所想像不到的境界。
《圖說》中國古代用戟多用於城池及軍旅攻防上,三尖三刃的設計攻擊性很強,可刺、可劈、可挑、可橫掃、更可用來圈鎖對方兵器,此為武館鈞偉師兄贈送師叔的摺疊鋼鍛戟頭。
整個畫戟套路沒有舞花,掄槍等花俏動作,都是直刺,支戟、裡貼、外靠翻架,綜合大槍術的圈槍三法 (攔、拿、扎) 個人是覺得這套路相當珍貴,顯示民國初年盛行於河北地區的大架通臂拳門,兵器演練上重實戰、忌花巧的特性。
《圖說》師叔正專心看著學生練動作,老實說他很不喜歡人家拍照
田貝師叔利用此次來台約一個月時間,利用每週一、三、四、六下午、晚間,克難在師父武館外,狹小巷弄內手把手的,一個一個動作傳授給我們。由於戟頭不如大槍頭取得容易,部分師兄弟克難以厚紙板畫出戟身月牙造型黏貼在槍頸旁,加上小巷子內長兵器騰挪不易,著時很難舒暢,標準的演練「搖旗」「上砸」「下刁」「懶龍翻身」等大動作。
歷經為期兩三週的克難練習,總算是把四段畫戟動作給「硬背」完成,這段期間得感謝師叔無私的教學及師父、均偉師兄整理拳譜及規劃教程,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傳武承襲的除了套路,還有濃厚師恩及傳承責任在內,師父長年建立的習武概念是:學新東西非但不值得高興,學便是「欠債」除非練到上手、對打得心應手,要不然學新東西只是負累。
再加上兵器對練的危險性相當高(之前與士農持木劍對練,移動時稍看不到對手劍尖移動,便已遭擊中眼睛倒地,所幸送醫後,僅眼角膜輕微破裂,休養後視力無傷)如何設計、規劃後續的對練模式,建立持長兵器對戰的手感、經驗,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希望武館內師兄弟大家集思廣議,才能不負師叔赴臺傳承的苦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