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武術閒談 衛笑堂師爺著


此文當年刊登於《武壇雜誌》詳細日期、刊號目前仍不詳,仍待有心人考證,衛笑堂師爺私下文筆作品甚少,或可從中緬懷先人風骨。若需轉載煩請註明出處。


----------------------------------------------------------------------------------------------------------------------------------



武術閒談

衛笑堂師爺著


武術是中國固有文化,古時文武各有學館,故而文可安邦、武能定國。當時學文習武皆有學士之稱,成績優良者皆可進京考試,武士可從軍,於軍場比武奪魁。一般所謂擂台,是一種很不正當的企圖,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想藉此以武威人。直到滿清年間,尚有文武官的制度,如文武、秀才、舉人、狀元等。至民國,廢科舉,同時西方武器進步,有槍有砲,因而武術從此逐漸衰落,而民間依然很盛。


在抗日時,軍中常聘請武師教練為劈刺教官,使軍隊戰鬥力強大,日本終被戰敗。民國十七年於南京成立國術館,把武術改名為國術,直至今日台灣之各級國術會,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並自稱為國術專家。然而連國術皮毛亦未得,道聽塗說、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一個正當的武人應以武德為重,不會隨便開口毀謗他人,也決不會隨便罵人,打人,更不會欺軟怕硬。今日在台灣,亂說胡吹無人過問,亦無人「踢場子」因為法治國家有法律保障人權哪。


武術中講究「八打」、「八不打」早年師父所說最重要武德。何謂「八打」「八不打」在人體有八處不可打,重者會死,輕者受傷,不是生死之鬥決不輕易出手。


武術中有「八剛」「十二柔」尤以「十二柔」武人不可不知。所謂「十二柔」沾黏貼靠,勾摟採掛,閃轉騰挪。武術高的多出手先讓對方幾分,常以閃轉騰挪教他沾不到身,如果是明白人,也就不會再打了。


如遇勢均力敵,不相上下,此時動手應用勾摟採掛,迎面打來,以手採之,側面打來,用手掛之,如打在腹部用手摟之,能使對方打不到人,明白人也就不會再打了。


如遇武技不高,可用沾黏貼靠之法,使對方無法出招,對方自會收手,因武以武德教化他,使他知道自己不行,也就不在動手了,如遇來者不識好歹,以擒拿或摔法也可制止對方。


以上各種柔法,可以減少很多的傷害與不必要的爭鬥。西方人與東方人不同,在武鬥中缺少柔的動作,武德比較差些,常在比賽中,實打實著,缺少變化,使彼此受到傷害,頭破血流,而真正的武術比賽應該是點到為止的。


中國人的家教,不打人亦不被人欺,打人者多欺人,被打者為恥辱。從前人讀書習武不易,多為富家子弟,常在兄弟間有文有武,因文武之別,其人格也常有區別,習武時老師首傳武德,重義氣,文人多是守財治家,而武人多是散財敗家。

早先教武不易,常有人來踩場子,當時並無國術會的組織,常有功夫不高,不精的被人給踢了。所以有一句俗話:「家有抓把糧,不吃這一行」


在過去學武投師,師訪徒,徒訪師,師徒如父子,同學如手足。師訪徒,應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始可收為弟子;徒訪師,首要為老師的人格好,可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會影響徒弟的前途。因此授徒投師關係甚大,不能不慎重。


從前老師授藝不授方法,打拳、練刀槍、這為藝,可說是武藝,也可說是玩藝。高興了就玩一玩,終究未必能用。亦有人說,老師授徒都要留一手,其實不然,因為未練到火候,學的都是武藝,並未練武術,武術是方法與技巧,而武人尤講究具備智、仁、勇,才是一等武人。


我本人學的不精,在大陸時,教武術一年收入有八百銀圓,那時教員的待遇一年兩百五十銀洋。雖然很多,然而家中並未見分文,如今教武的老師,懂的講義氣的太少了,吹牛過分,使人都不敢接近,尤其是「現買現賣」的更不必談了。不但不懂得義氣為重,就連自己的師傅都不認識。可能是時代現實所逼迫,亦不得不如此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