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當年不成熟的碎嘴。


文章撰寫於09年1月,回應一位武友誤解。人老了,只覺得當年很多事情都很幼稚,沒必要。存文以警醒自己。至於選擇練何種武術?如人飲水,大家開心。

------------------------------------------------------------------------------------------------------------

《圖說》夏天某月週末,師父左顯富老師 (左起) 張家璜師叔、王小師弟與陳國欽師伯在武館內譬拳,老師正在講解八步螳螂最基本採手進步衝捶變化。

上篇文章吐吐苦水,順道也請隱謎兄切莫多心,小弟在三強調草鄙為粗人,不擅搞文人背後鉤心鬥角,人前人後的齷齪把戲 (這玩意職場生涯看太多了,也倦了!)
向來表達意見完就算;加上煉武尋道各師各法,各廟各菩薩,家人同居一室仍各有紛爭,武友在武道上分持「異見」本屬常態,小弟講完便罷,尊兄切莫掛懷。

在不少武友及網友眼中,小弟被認為保守的本格派,也就是堅持傳統訓練,不想參佐「西洋」「科學」「他派」訓練方式或技擊觀念來提升自己的眼界、水準:事實上,如果因此遭認為「抱殘守缺」「不思改進」小弟也欣然承受。

但有一點概念小弟必須澄清,小弟非妄尊自大,抱持如某些傳武團體認為「xx拳必殺」「中國武術殊勝」坐井觀天的幼稚概念。

相反的,小弟相當認同現代格鬥如散打、總合格鬥、巴柔、泰拳、拳擊等武術在應敵對戰上的效率及強悍實力,任何一個上述流派的職業甚至業餘選手對到小弟,我百分百認同自己絕對應聲而倒,畢竟站在客觀訓練事實上,小弟工作忙碌、菸酒不斷,作息紊亂,別的不講,光體能就被訓練有素的對手海洗,是以小弟仍以傳武界的一名微小、業餘「票友」「愛好者」自居。站在這種立場,雖然小弟「玩票」傳統武術多年,卻甚少在網路上發表對其他門派、流派格鬥的優缺點及看法,行外人不講行內話,這是小地自身的期許和原則。

立場剖明,那為何小弟仍在傳武領域留連如此多年?原因是在多位師長及武界前輩上,得窺傳統武術這盞「陋室孤燈」中的溫馨芳華,小弟認為傳統武術在對敵格鬥上,仍有其獨到、特殊、甚至讓人激賞、感動的拳理概念,而且不是傳聞、不是聽老前輩畫畫唬爛,而是藉由實打對作裡,看到吸引我迄今仍深入不悔的對戰功體、現象。




《圖說》當天很榮幸能當靶,請陳國欽師伯示範小翻車勾手插捶內變帶摔的動作,這動作相當獨特,堪稱師伯自己多年實戰心得體會的獨門動作,很容易因注意手上變化而遭反摔,他示範動作爐火純青,屢試不爽讓我相當佩服。


小弟略舉些當初年輕矇懂時的過手經驗,供您參考:

當年小弟在高中國術社練北派長拳,自知對打無方,後來聽聞左老師在台大任教以善打出名,考完聯考便到武館報到,我是那種天生反骨,不打不服的粗魯人,當天便向師父詢問試手,不論我怎麼防禦變招,老師隨便衝捶、頂擠捶都頂在我肚腹頭臉,快到我來不及防範,後來師父略一發力,我便被擊發到牆壁上。



後來陸續在外訪友,曾親見朋友出拳試招,遭縱鶴名家陳明崙老師以猴鶴柔手纏裹擊發,從接手到朋友噴到牆上過程不到五秒,撞壁聲猛烈讓人好生嘆服、這種遭遇族繁不及備載,例如曾遭遇八卦掌吳國政老師一個採手把我整人掀翻,回家手腕四根瘀痕,宛若鬼抓。也曾會過國安局李克鍊武功隊弟子李達球,雖然試手小弟略佔上風,但七十多歲老旄,一身橫鍊硬功完全可讓我發全力擊打頭部宛若無事,也讓小弟驚嘆。


小弟深覺傳武這些「玩意」也許在格鬥族群眼中只是偏門小道,但請各位觀眾捫心,自己在六七十歲年齡,能有上述傳武前輩身手呼?加上傳武在「貼身近戰」「細密手法」「結構發力」「超乎年齡限制」上似乎仍有優勢(小弟狹隘觀點,各方大德勿戰還有前輩修武近道,鍊武冶氣在調息養生方勝過其他武術甚多。




《圖說》張家璜師叔親自下場帶領過手,雙方有切磋較技的味道,不過長輩均點到為止,師叔學生時代,曾在植物園內交手挫敗一位台灣極富盛名的南拳宗師,還因此遭衛師爺指責不懂事。


例如小弟從左師學習,還兼習師父的針術、灸罐調病之法,小弟是以認為,各流派都是從肢體操練、對戰防身為出發點,但傳武後續的再造、深造可塑性甚深…說的明白感性一點,承息傳武可以說是個志業,或是對一種特殊文化的執志追尋,八九年前,小弟赴上海當短期交換學生,曾在香港轉機時,飛機上有老婦人心臟病發,臉色發紫無法呼吸,小弟憑藉左師傳授的基本針法技術和隨身攜帶的毫針,成功讓婦人轉危為安,降落時還有機會後送當地醫院急救


小弟話頭拉回,並非敢冒大不諱瞧不起其他格鬥流派,小弟認同武術以打為最終基準平台,有實力就攘人佩服,只是著眼於傳武的細膩深度,說白了也許是鍊久了總會有情感,總之,哪個門拿派好?我的觀念只有「有料便是好東西」至於為獨志傳武,這就像有人愛唱台語歌,有人愛唱國語歌依樣,有人愛吃海鮮,有人愛喀泡麵,並無高下之別。


《圖說》王聖穎小師弟演練套路,由於當天原本有一著名實戰傳武老師要來武館參訪,有此過手、挨打機會,師兄弟來的不少,諾小空間擠了一堆人,不過當天該老師返國後行程變更,師兄弟大夥也難得聚首,不亦樂乎!


再者放眼網路上不少曾愛過、鍊過傳武的有志人士,對傳武失望後,轉鍊總合後高分貝批評往昔門派、甚至對昔日師長,矢言必「傳武教法不切實際」「傳武必須改革」這言論謬誤在於,通常這類族群,往昔練習傳武的造詣到哪?是八十分還是二十分?過手、聽勁、彈抖發力、借力、貼摔、靠發、複合力會不會?這些進階傳武技術尚未掌握熟稔前,來替上述苦心孤詣的傳武前輩搖大旗、下定論會不會太淺薄、謬誤了點。 


 
拿二十分的見解來講評論、講改革,又拿不出具體方法,東拼西湊把拳擊、散打、泰拳甚至柔術動作帶入傳武,這不僅不是改革,而是摧毀傳武原有的特色,日韓在這方便聰明多了,儘管空手、柔道、跆拳,站在全開放對戰上,有其攻防上的死角(當然也有人家的強項),但都因應推廣、傳習衍生出專門專項的比賽,傳武要改,須從這方面集思廣益下手才對…. 


 
「站在當下罵往昔」甚只直指當年鍊傳武時,認為老師不教、師兄弟不挺、這類族群有沒有去思考為何別人沒如此現象,在者,最近我還看到有昔日師弟 ( 這人你也認識 ) 在網路上說他跟過十位傳武老師「都不切實際」品評,帽子還不幸戴到敝派及民初武狀元常東昇門派頭上 ( 我認為這不是客觀討論,而是個人人格問題 ) 面對這種登徒子言論,試隱迷兄幫小弟設想為何要隱忍這種亂象?這種似是而非,假客觀之名行謾罵之實言論,否定了多少傳武前賢的努力呢? 


如果革新批評言論對人對事,事出有理,小弟當舉雙手贊成,可是若兩邊族群(傳武、總合)每每對人不對事,言出必抨擊對方領域,這不但非傳武之福,也非台灣武術界之福,網路上常見傳武小白吹牛皮劃虎爛攻擊格鬥族群,小弟也同樣反感甚深,誓言反對。 

也許小弟身上背負多位前輩師長的情感,只能守舊「本格」以對,尚析隱迷您見諒彼此在觀念、拳理上的迥異,若您對傳武這塊老東西仍有興趣,大夥在約見面,喝喝飲料、磕磕牙、譬拳過手交流我仍歡迎,之前抱怨造成您壓力,請您聽聽便過,回首這段雨過天清時,並祝您武運昌隆,腿傷早日痊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