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傳武能用?

本文寫于09年5月,自己現在看還是覺得很有意思,姑妄留之。


-----------------------------------------------------------------------------
武術 ] 面對武術月經文的一時手癢...
前陣子某bbs武術板上又在討論「傳統武術」實不實用的天大問題,老實說,竊以為這已經堪稱全國各大武術討論區的月經文了,那一天凌晨待在外面分公司幫兄弟弄影片,閒著也是閒著,信手打了回文,未料越回越長,堪稱冗文代表作,唉唉,打b害人不淺,姑且留之以誌!

老實說,寫這種探討文章,手邊還是有書可查會比較詳盡,立論也可更加扎實,隨手寫寫,客官隨便看看吧!

--------------------------------------------------------------------------
《內文》

  
很久沒上武術板,最近版上熱烈討論「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實用的問題,寓目所見大多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斥之」或是「各族群各說各話」的概念。小弟個性魯莽白目,間之今天放假,試著釐清點意見,歡迎大家討論看看:

 事實上,就連長年練習傳統武術的小弟 ( 僅是年紀虛長 ) 也認為現今台灣傳統武術傳承、發展需要面對眾多嚴苛考驗,無法端以概念、技術差異視之,亟需修正、改進教程及訓練觀念,但最關鍵點,在於如何兼顧、發揚保有各門各派技藝的攻防理法和技擊特色。

 第一個問題在於:到底核心基本功為何?將基本功轉化成核心對敵、技擊的關鍵能否掌握?

 例如:練太極的站渾圓樁、練八極的站小架、練南拳的站長橋大馬、練八卦的轉掌、練形意的戰三體式…..一般教練、師長除了要求架式、結構標準和拉長訓練時間外,能否合理、清楚詮釋「為何要站?」「為何要耗長時間?」如果純粹為增加肌力很不幸,增加的還是等張狀態下的耐力,純耗時間,不佐其他關鍵訓練方式,不但對格鬥幫助不大,還有可能站樁越久,身体越養僵硬,容易遭敵所噬 ) 那這般師長便應該反省。

 傳統武術要求體勢、結構連動,如果教學者無法清楚體現、示範站練樁法引帶藉由下盤或整體結構報發出招式的整體力量,那站樁的致用功能便已消失,僅剩下站個外型,促進血液循環、腸胃蠕動的內養保健功能 (對身體甚益,但不在實用範圍固省略不論硬操、功架錯誤還會導致學生關節、肢體磨損,不少學生還沉醉在「耗越久、越低」功夫越高的錯誤觀念中。

 事實上「樁功」永遠是武術的一個未解之謎,得精要者少,虛耗時間者多,然傳武族群莫不推崇之,是以不少非練中國武術族群撻伐亦甚,實練習傳武學生之憂,大家可以多觀摩鶴拳的基本手肢訓練,永春的戚手結構,或太極的推手訓練、八卦的走轉如意,通臂的定活步法根操守,操練的關鍵概念都是在於:如何將定步、 固定的招、手法結構轉化成活步、散步靈活進退的磐固堡壘,所以先思考「你還在傻傻站嗎?」

樁式不佐以活步單操、定步、散步約定、開放性攻防,根本無法建立「具備傳統武術特色」的技擊手感和體勢結構力量。
 再者、另一個危機是在於,傳武練習族群為求快速致用,引進大量散手、拳擊、等其他格鬥技術 ( 小弟非斗膽蔑視其他武術,純粹對傳武學練分享微薄經驗,各位版友前輩諒之!有些號稱練傳武上擂台,或者交流競技,站姿是拳擊的戰鬥立姿,出手刺拳上下連擊或one two 賴斗加鉤拳犀利異常,甚至總和帶上地板動作流暢華麗,均顯見苦心孤詣鍛鍊,在實戰上威力驚人不容忽視,但總歸不是傳武風骨,有時更遭部份拳友認定「就是傳武不行,才會外掛其他格鬥技上場」

 發現了傳武族群的辛酸處沒?練的好敢打的,上的了擂台,人家批評你外掛(傳武皮xx骨…xx看武友們練什麼自填)打贏了人家不叫好。打輸了人家還嫌東嫌 西說傳武是個屁,持平問一下,練空手、跆拳、柔道、拳擊的好像比較不會被歧視對待,事實上幾乎任何傳統「武術」針對擂台賽制都須加強專項及非專項訓練,不是嗎?

 這種現象會有兩種危機:(然小弟相當肯定、欽佩這些前輩選手執志鍛鍊,在擂台、賽場上發光發熱的艱辛成果 )

一是藉由他類格鬥技訓練,短期、快速提升達到戰鬥目的,但卻導致自身流派傳承體系「體」「用」嚴重分離,小弟曾經跟學校社團學弟、同好試手,遇到散手模式的還不少。更有次拳友對我做了個圈頸擒抱,由於雙方講好純摔、不開放打擊,小弟勉強拉低重心,托對方手肘逃脫,事後盛讚他「這招使的不錯!」「這是我們教練新教的格雷西柔術….」忘了說,他們是練南拳的。
這類案例有兩面意義值得討論:

1
、從致用面來說:「不管黑貓白貓,能讓敵人倒下就是好招」「相罵沒好嘴、相打沒好手」招式容易上手、能實用便是效率、實用,甚至有可能借鏡其他格鬥技在擂台場上的實用經驗,釐清、抓出原本傳武系統誨暗不明、隱藏、額外的招式用法。

2
、從傳承體系來說,食品參入太多色素、甘味料,吃不到食材的原汁原味,武友也很清楚,不新鮮的食材才需要加工。不純正、遺失太多關鍵技法的武術門派,為了提升對打能力,也很容易汲取、添加其他格鬥色彩,這會嚴重影響該傳武体系的傳承內涵 ( 原諒我把傳武門派當文化特色觀之 ) 打不出傳統武術的特色。

 二則是體用分離後,導致專項門派的技擊特色、招法訓練逐漸式微,長期 (經歷數代傳承後 ) 所失更多,加速該拳種的式微、滅亡。

 要改善這個問題,則需仰賴致力傳武前輩賢達,擬定建立讓傳武發揮手腳的專項比賽,之前嗆「傳武不上散打、mma擂台」指批傳武不實用、不能用意見固然甚多,傳武的訓練內容、水準堪慮也是事實,但這類意見的思維邏輯程度就如同之前說過的:

 「空手道不比柔道賽」「跆拳選手不比拳擊賽」是一樣的怪異思考,但跆拳、空手道、柔道比較不會讓一般武友認為「不實用」原因在於建立完整的賽制、交流規則,讓習練族群得以依循,長期對戰,發現問題到資以改進訓練過程、提升訓練效率,傳武各門派缺乏「專門、專項、成熟的競技比賽」才是大多數傳武習練族群無 法發現、思考改進練習方式的最大主因!

 「對打實戰,是習練任何武術找出自身問題最快、最實際的方法」
君不見電影《霍元甲》中主角回答日本武術家的問題「拳種無好壞,那為何還要對打比賽?」「拳種真的無高低,分出高低的是人的差異,唯有透過交流,才能發現自身的問題…」(大概是這樣吧?小弟只看過一次,汗…..)

 小弟認為現今台灣傳武界的侷限、隔閡遠比清末民初來的嚴重,光看霍大師成立精武體操會就好了,精武當初成立時,連拳擊、角力都排入學員訓練課程,這種開明、大器的現象不只在精武,連民國政府在大陸各省成立的國術館中,西洋拳擊(那時土話換做「砲克星」好笑的音譯)、角力、甚至舉重健美都被納入訓練,當然也是取法西方科學體訓的效率,但卻無妨中國武術的發展,各門各派拳家名師輩出。

民國十七年杭州國考第一次大規模散手擂台賽,奪得前五名的朱國福、朱國祿等三兄弟,師承孫祿堂、孫存周父子,固然汲取形意門技擊精要,但人家那時打擂台訓練,跑步、打沙包、手型靶、甚至有閃避敵方來拳的速度球訓練都用上了 ( 當時是一個大棚架掛八個沙包,訓練時連續來回穿梭擊打沙包,卻不能讓晃動沙包打到身體 )

  
加諸大量的對手實戰對打,無怪在比賽奪得佳績,連當時號稱「天才武術家」內家拳名家趙道新,也強調上述單操、打沙包,應對散手訓練重要性;的這些訓練不但在當時外家拳書籍中可見,連內家三拳也有打七星樁、轉九宮的身、步法訓練記載。

 連講究至柔的太極拳,鄭子太極郭琴枋老前輩,在大陸內地及內戰來台時屢屢參加國軍、國內拳擊賽奪牌,甚至代訓選手屢獲佳績,郭老當年練拳,揮空拳煉單招下數量自然不在話下,打沙包,延請師兄弟當餵拳手連續出拳,供他訓練跳步移腰閃躲也是必要訓練,他當年練到頭手、身型可在敵拳往來中穿梭自如,講述這些事 跡固然是現代拳擊選手必備的程度,也非要強調「傳武很強」

 而是想藉、上面的歷史鴻跡試述,小弟竊以為:某種程度上,台灣現今的部份傳武訓練體系有越漸狹隘、專斷不足的沉淪趨勢。加諸高中、大學大部分的傳武團體 只玩套路,上述訓練概念負之闕如,還有部份教練、資深學長僅以打套路、拼蹲樁、在數量及教學言詞上,大作文章作高深莫測狀,甚至玩起「學長學弟制」只是名相改成師兄弟罷…

欺瞞學生秉性單純良善,更糟的可能從學者功夫尚未學到,大師高深莫測習氣卻學個十全,加上牢不可破的師門神話意識形態,的確「有效控制」學生思想及確保社團組織發展,,教練來上課,講講深奧、熱血的話,屁屁人生大道理,開個拳經讀書會,社員就感激涕零…

 但如果學生因此誤認身負驚人業藝,當師長的真的萬死莫贖。表面搞傳武社團傳承發展、實則宰制欺瞞單純學生,組織壯大、名頭響亮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正確的傳武師資心態因該是要能給學生一把鑰匙,讓其就算他日不練傳武,也要具備資以進步鑒人的理性觀念。而非給他重重迷霧,令其迷失自滿自大綁在社團,大夥兒要記住「萬般帶不走,唯有…」自誤誤人,其罪孽不淺也,誠不我欺。

 作育成材或毀人不倦,當師長的到底是教人還是害人,端賴老師教練自醒、自知。

 回到前面的古人訓練過程中,加上那個時代人的時間多誘因少,體能、勞動訓練量遠大於今人,仍兀自刻苦鍛鍊,現代練武術的不跑步、不打沙包,不進行密集對 打、體能訓練,怕傷怕疼,以前的人動刀動槍,單鬥群毆是家常便飯,現今練傳武的我們,什麼都不幹,那要怪前人留下系統不完整?還是要怪自己淺嚐則止,?

 壞的傳武師資以浮誇言語炫人,讓學生坐井觀天,以為天下僅頭頂一片。「xx在手,天下我有」不要不信邪,這種學生還真不少。

好的傳武老師以客觀誠實待人,讓學生見群山之美,建立完整成熟眼光以自強。好老師也許不需具備驚世駭俗功力,但絕須讓學生看清自身程度及未來發展。小弟認為在這環節上,傳武師資有無可旁貸的責任跟義務,不要說讓學生變強,其碼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確的概念「練套路純屬玩藝、玩玩而已!」要不就是痛定思痛,大刀闊斧更正教學內容,若不知道怎麼改,其碼,先收斂起高手、宗師習氣尊容,客觀與學生分析討論招式好壞,技術高低,多示範多實作,建立學生 思辯招式技術高低眼光,應該是很低的門檻。

第二點是:門派招式、手法、單練、對練、侷限、開放性對戰的訓練闕如。

 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是每個傳武習練者都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一句武諺,但會認真思考,甚至質疑訓練體系是否完整的少之又少。

 光練套路、站樁,參加套路比賽就認真認為功力大成這類「自我感覺良好」的族群就不談了。

 會下苦心煉單招的,多半表示這類武友對自身武術修練有著某種程度的期許。但招式、手法的功力、評判標準則仍建立在對作、對打練習上。
因傳統武術特重手法,各門各派間拿個十幾手代表性單招不成問題,大概的單招功力養成約可以分成下列各種訓練方式:

定步方面:概略來說,可從單動約定單招約定攻防(例如:甲作採手沖拳、乙出拳讓甲採手然後中招:甲攻乙防)

到單動約定單招但不約定攻防(例如:甲繼續採手沖拳,乙可以任何招式反擊)

進到僅約定攻防,不約定任何招式(例如:甲出任何動作、乙盡力防禦)

再進展雙方開放攻擊,攻防的主動權將落入聽勁功深招熟的人手上。

貼手、過手在約定攻防時期,通常是由功力深熟者擔任守方,一來可以避免遭生手莽撞「賞大拳」「猛灌」受傷,另外一個優點:固然一直被做,被打很悶,但防禦 者可因此建立穩定的精神力、臨危不亂的情緒,具備更細膩,更深遂的化力概念,曾交流、訪武見識到聽化功深的武友前輩,兩手一搭,怎麼都打不進去,怎麼打都是自己出招失勢,怎麼攻怎麼摔,堪稱善手,交流又不傷和氣。

 在定步訓練中,藉由「手肢沾黏」「不動步」兩項特性,容易訓練出學生手上的聽勁、化勁功夫,再者因為無法挪動身形步法來化力、卸力,初學者也可培養「結 構」「全身整力」的概念,這類訓練在傳統內外家都相當普遍,現今則僅有鶴拳、詠春、螳螂及部分內家拳種,社團則應該少之又少吧。

 倘若傳武練習者不具備聽力、化力的概念,習練者一來無法自省檢討自身結構重心、招式開闔是否合理(看外型修正永遠不準、真的!遇到聽勁臻化境能力者,怎麼動怎麼摔,實踐交流才能抓出問題)二來貼身技擊無法發揮招式精微變化。然現下傳武習練者困境亦在此,若非訪友迭遇明家好手,或自身天資聰穎,或有精研技擊的拳師手把著手鍊招、餵勁不成功夫,再者部分社團、傳武團體獨操樁體、花套兀自不足,甚少有人循序漸進鍛鍊(比賽也不比,玩起來也不帥,馬子辣妹也看 不懂,還不如練套路參加比賽拿獎牌)最糟糕的是連老師也不懂,是以技術經微漸失。

 在者,這類功夫無法在戴拳套、開放性打擊的賽制中呈現(一來拳腳離點,要憑空接拳擊手的刺拳連擊無議說夢,二來離手攻防,亦須專項訓練適應時間差、空間距離感、三者拳套侷限,招式有限)

 但持平而論,這種訓練方式磨出來的刀雖然在開放打鬥仍有疑慮,但在貼身近戰、甚至街頭實戰,遇到小混混愛拉扯的混亂狀況下亦足以實用自保,因不用刻意拉開距離,甚至可利用對方出招、重心偏斜摔化、發擊,效率甚高,不少傳武老前輩也精擅此藝,得以高齡克敵無數。這也是傳統武術的一大特色。有心向學者可在網路上搜尋王傑老師推手影片參看,或親赴興隆公園推手實作便知,台灣小弟經驗過的,詠春、鶴拳、螳螂、洪拳、龍形、甚至內家拳不少老師均擅此聽化技術。

 緊接著的離手攻防、開放腿擊、摔技、終至全開放實戰都可循此觀念深入訓練(原諒小弟目光短淺,傳武除了堂挫腿、翻天印等地板腿法,應該甚少地板動作了。至於東南亞從打鬥中建立的傳統武術,多不練地板原因為何,可待有識武友們探討)

 另外藉由長期、大量的對練、對作、甚至開放對打,才能建立充沛的對戰反應能量,敵方出手,反擊、防禦、化力動作便可順利施為,甚至從目擊到記憶招式、防禦反擊,進步到攻擊動作自然而然產生「拳無拳、意無意..」這種階段在傳武謂之「聽勁」「體感」「意念打人」但在任何格鬥技優秀選手中都可看到類似的身影、技術,在各種競技類格鬥選手生涯中人家也是憑藉大量的高強度對打、比賽經驗,建立起敏銳的運動神經和測敵經驗,老實說,小弟不相信何種武術殊勝這種鬼 話,我只相信誰練得深,才有可能是最後贏家,道蘊藏在萬物間,誰說東西洋格鬥技,擂台比賽沒深奧學問、精湛技術?所謂殊途同歸,萬流歸宗,只要努力持志, 萬事萬物皆有深度!

 另個問題則是傳武技擊觀念多元,招式手法龐雜,連帶導致訓練模式眾多,嚴重導致訓練效率的降低,如果要提升傳統武術訓練效率,可酌選好用、實用招式數手,循接手、半接手、離手、開放模式對練、對打即可、三年便可磨一劍,傳武還是有實戰的本錢。

 傳武招式、手法訓練流程大抵如此、細微的差異則在各拳種間講究大開闔還是小纏裹(長拳、短打)、講究追點吃點(形意、詠春等南拳)、還是離點跑點(螳螂 也有不跑點的…、長拳)、講究結構撐發(八極、形意、鶴拳),還是變手連環(八卦、螳螂、通臂),老實說,傳武據此要學生練就格鬥、實用的效率養成真的會 輸賽制化的競技型武術甚多,但居間精巧、拳貌風格、用勁運力迥異的各家傳武「特殊風格」仍有獨特吸引人的魅力。(想想用閃搖把(螳螂喚作:仰膀捶) 或虎撲(鶴拳的火手)把人擊發而出,還是很帥啊!小弟純粹論述動作美感,尚析格鬥派前輩大德,選手先進勿以實戰高低論!是以不管中西商業電影,不少動作鏡頭基於招式及獨特的文化元素美,仍垂青取法中國武術,這也是傳武的另類價值,甚可製造商業鉅利,不是嗎?)

第三則是基本體能及肢體功力的訓練,

 這點是小弟最深刻沉重的體認,在學生時代,身體精神暢旺加上練習有素,基本體能故能保持,但出社會淪為上班族後,才感受到長恨此身非我有之喟嘆,加之大學時期為增強摔技對抗能力,曾跑到體育系與柔道專長學長姐歷經一年練習,見識到競技性體育訓練的「紮實」與「強度」每次練習先跑三五千不說,比賽前熱身集訓折返跑數十趟更是家常便飯,練傳武的我們,迄今有幾次練到要吐、昏厥、想死、甚至「幹,給我選擇林背不練了」的刻苦經驗呢。

 像跆拳、空手、柔道或散手競技項目「每練必試」「每練必打」的實踐、紮實風格實在值得練習傳武我輩效法,回憶當年午休時間練習,開放對摔時間一小時,體育系柔道專長學長姐一字排開,供柔道社員對摔,一場三分鐘,休息不累就繼續上,柔道專長的上段選手則一小時撐在場上,不但意志力、體力讓人欽佩。

 小弟有次因練習人太多,對上一位學姊,但她是全國該量級前三名選手,但因小弟體格肥胖,還略佔優勢,後來我嘗試以左手繞圈回裹她抓把的前手,卡住她肘關節後抓把撇身,學姊伴隨著肘關節聲響,翻了一大圈倒地,老實說這是傳武摔技黑手,摔柔道應該算犯規(站立關節)不過學姐起身後,竟然要求我再作一次「這動作很好,我沒看過!」事後閒聊,他高中爭保送權時,曾遭對手以十字固弄斷右手肘,視她右手肘呈顯異常外屈,的確傷勢嚴重,歷經年餘復健使恢復正常功能,但她面對不正規、犯規的有效摔技動作仍保持學習興趣,絲毫不帶任何憤怒情緒,胸襟大器,就如我輩男生也自嘆不如。

 這點很多傳武習練者便遠遠不如,人性自尊,當然誰生來都不願意無故被打,當學弟被教練示範動作還勉強可以,當學長、師兄了怎可屈尊受辱,要是動手過招佔下風,丟臉跌股怎麼在社團裡當老大,是以拳齡越長,面子亦大。對練被學弟摸一下都勃然變臉了,更何況放開對打,更遑論跳脫社團框架,到廣大武林中去訪友過手。但弔詭的是,越不過手、越不對練,技術當然無法精進外,精神、情緒也無法鍛鍊強大,偶遇衝突街戰,情緒緊張勃怒,如何應敵。再者情緒控管不佳的傳武練者,在實戰中更易遇到凶險,如果對方程度差,張牙舞爪,裝裝氣勢打贏嚇贏便算,若對方功深精 純,見你老大不客氣臭臉驕傲,不回賞幾支大的,讓你受傷見血的才有鬼,過手輸、贏都是門學問,不論輸贏都不要留事尾跟仇恨,輸了要竭力護持自身,莫讓局勢 一面倒,身上掛重傷,贏了要留場面給人家台階下,但這是「做人」層面,離題太遠不談。

 小弟自己的經驗,過手對手摸個一兩下頭臉便無名火起的,多半經驗不多,可放心應對,但遇見交手自如,中招不見喜怒情緒的對手,方顯見經驗豐富,更要小心冷靜,對戰除了精湛技術外,切忌憑藉情緒猛幹猛捶,一來程度不高,二來無法培養深沉冷靜、遇事不亂的精神力。

 回到基本體能,基本的力量鍛鍊也是重點,傳武族群對此忽視甚多,因為從歷來古籍武術經典上論述甚少,小弟認為是古人環境艱苦,勞動頻繁所致,雖說「四兩撥千金」但小弟竊以為古人的「四兩力」是在如在電腦前打字拳宅如我的四兩嗎?當然不是。是以重量訓練,有其必要性,競技格鬥拜頻繁賽制對戰所賜,早已建立 龐大、精密、科學效率的重訓方法及器材,幾乎沒有練不到的部位。加上營養學及運動生理概念先進,要建立格鬥體魄的質量、爆發力、耐力都可循序漸進,在一定期間內達到立竿見影的功效。

 加諸重訓器材可有效評估選手身體素質將之量化,每次訓練進步、退步,身體素質一目了然,竊以為這是西方體訓、重訊最大的優勢「量化、數據化」將可有效評估、衡量學習者、選手的身體素質及鍛鍊水準,重舉磅數、心跳率、乳酸閥值、間歇訓練,動力鍊等概念將可有效訓練、提升選手、學習者的身體素質和技擊強度。

 但讓小弟留意的,是傳武重訓器材、操手功法較之上述格鬥競技訓練稍顯簡陋、陽春且無數據量化可資評估,但訓練器材簡便、空間經費低廉等特色,仍有存在空間,小弟曾接觸過的重訓操手方式甚多,但無一精純,只能姑且嘴砲之:大小沙袋、斗帶、擰梆、上罐、扣罈、藤把、大桿、木獎、花磚、鐵球、石鎖等不一而足,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武術器械大多著重在小肌群及關節強化(例如指掌抓扣力量、手腕強度及前臂桶力)或全身帶動肢體的協調彈抖、爆發力(大桿、陳太還有轉 大缸等…)可能強調肢體觸敵處實行抓、扣、拿、採等眾多制敵、變化手法。竊以為和西方重訓著重在身體主要大肌群訓練,養成雄偉有力、對打肌力、耐力源源不絕的凶悍爆發和厚實鋼鐵體格仍有根本精神的差異,個人傾向兩者皆美,下苦功鍛鍊,應該皆有所得…

 但令人憂心的是:眾多傳武練習者,練了哪一邊哪一些功法項目呢?

 小弟曾聽聞一位傳武前輩練家傳棍法,他父親頭三年僅要他拿一厚重鐵棍單手上下揮舞,練到前臂跟我小腿一樣粗,易開罐(鐵罐)可捏扁兩次(第一次捏頂跟 底,罐子變扁平後,第二次如握拳搬收攏,易開罐不成人形…)他謙稱這樣僅是持棍基本功力,但小弟想像出招被他握到也差不多了,拳諺說「一力降十會」 看到樣本能不努力嗎?

 但現今傳武習練者、特別是社團練習學生,跑跑步可能還有,但專門專項的指、掌、拳功力訓練為何,則不可得知,若遇到競技格鬥專項高手,莫說招式生疏,無 法近身打人,就算順利出招打人不透,徒然「蚊子叮牛角」「登門送死」在眾多傳武習練者眼中,只會練濁力,用蠻力的肌肉男,非常有可能成為我們格鬥經驗中揮 不去的夢靨。

 講的更直接一點,練傳武的我們可以參酌大陸散打選手、泰國拳選手、甚至西洋拳擊手的體訓、重訓菜單,小弟自忖若要照表操課,下場可能直接到醫休養,送殯儀館開告別式,當然我們可以推託成,那是職業選手的菜單,哪打個三折換算成一般拳擊、散手健身房的普通學員訓練量好了,同樣一週時間,同樣上課三次,訓練 量就輸人家三次,幾年下來,體能、耐力、爆發力就輸人家快幾年的累積能量,格鬥扣除掉前面三項條件,就算傳武招式設計再精妙,能彌補前三項劣勢嗎,答案絕 對是「不可能」那更不用講部份只操樁步跟套路的社團,幹架起來優劣絕對判若天地。

後記:

 總之啦拉雜雜一堆廢話,略紓小弟自身見聞和看法,也歡迎諸位網友多討論批伐,激發更多觀念火花幸甚,小弟強調,自身僅是戴黑框眼鏡上班文員,業餘時間略 伸展手腳,玩玩套路自娛,純粹分享小拳宅從自身系統,師長教學過程建立的小小想法,希望各方大德勿戰勿修理是幸,另外練傳武的兄弟若有心致力深入,煩請回歸師門請教師長前輩先,若是照表操課身體出問題,純屬巧合小弟概不負責。

 另外,小弟不成熟意見雖批評傳武甚多,但仍在訪友、較手過程中得見諸多傳武前賢高手水準,是仍對傳武持志學習,再者上述概念也是諸多傳武老師、前輩惠賜,加之練習過程中兼承師長中醫、針術、道書等多元文化概念,除了實戰、對打外,承襲傳武這塊過程,讀讀醫書、道術(跟看小說、漫畫差不多,生活找個憑 藉) 給了小弟安身立命、閑暇得逸脫現實挫折的出口,有時中年大叔叼根菸,趁夜站在樓頂對著明月操拳踢腿,感覺很爽,快樂沉醉在一種自我鍛鍊的深度 ( 大叔抽菸練拳壞示範,小朋友不要學這也算是傳武另外的附加價值吧。

 小弟只能說,傳武圈水準高低不一,有心弘道繼起者,仍所在多有「傳武會尋找自己的出路」再者持平而論,台灣坊間其他格鬥武術流派理應也有高低參差,甚至 招搖過市的現象…嗯嗯,小弟只是想說,各行各業、乃至各流派都有英傑薈萃、也有神棍敗類,大家不論練什麼,能聚在武板討論就是緣分,若武板論事只能選邊對 幹,或對人不對事,那非武版各路網友之福,也無討論資進之效,若像若干鄉民狂幹警察、記者、甚至藍綠對幹,這都無助釐清、改進問題,幹完爽完了,徒留情緒仇恨,何苦施為?

 江前輩及王老師參加明武格鬥,他們有家有業冒著受傷及聲名受損壓力,上台奮戰精神讓人萬分欽佩,輸贏固然是一種衡量實力標準,若如格鬥通信等理性評論技術優劣,資供選手改進當然立意美善,但純以成敗論英雄抹煞傳武前賢努力奮戰不懈的鬥志,小弟認為並不公平,也無助鼓勵後續傳武新秀繼續投入(不打說沒用、 打了也說沒用,練傳武的不論進退都一刀,鬼才要打!厚黑的真漂亮)小弟竊以為,不論練任何武術,只要敢上擂台賽場,誠實面對自己、促進技術交流,較之自己 只會耍宅徒上網打字,那是真英雄,武人能誠實面對自己,那還不讓人佩服嗎,何苦小鼻子小眼睛呢?。

 另外,小弟練拳純屬自娛養生,承蒙有網友抬愛,謬傳習傳武算「能打」實在慚愧無以自容,萬萬沾不上邊,小弟自忖程度:喝酒有自信,遇事跑第一,這黑鍋招 牌小弟萬萬不背,大夥兒聊拳嗑牙可,上班族三寶身體,禁不起各方英雄高手鐵拳蹂躪,之前謬稱大夥看完便算,也請u網友切莫再提,不要害小弟跑路,謝謝大家。

--------------------------------------------------------------------------
凡人之患,在好言人非。修道之患,在好執己是。若能憨憨傻傻,萬物無有,三際皆空,塵緣斷盡,神氣歸根,大道近矣…… 孫錫堃〈道功概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