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康國良師爺簡介


本文源出《力與美》月刊第五期,發行於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十日〈名師名派〉專欄中,文章內容親訪老祁派通臂在台主要傳承者康國良老師,堪為研究張策一系到康師爺在台傳拳、講武概念的第一手資料。

「臂聖」張策之徒   「攫子腿」康品英之子 

  一臂之力 貫天徹地 通臂拳大師    八十四歲康國良的國術志業

當年田貝康廣老師與受業恩師康國良大師於永和中正橋教練場合影



/夏瑞紅


記得早些年,大家還熱衷「復興中華文化」一事,如今連口號都沒人喊了。國術、國劇、國樂、國醫四項中華文化精粹,復興的怎麼樣了?反省一下還真教人汗顏。 幸好還有位老師傅,數十年不改出衷,致力於發揚國術,他就是通臂拳大師康國良。康老師傅的精神、志業與他對國術的建議,真值得讓我們了解與重視。


  忠君、愛黨在這個時代聽來已經有點像是拗口的「古典詞彙」了,但對以「通臂拳」聞名的國術界老前輩康國良而言,卻彷彿仍是他最愛的口頭禪。那天編輯與他約好要談他一身的十八般武藝,談著談者,他總能把他在工作及習武上的點點滴滴歸結到對故總統 蔣公的忠貞,及對黨國的赤忱。他甚至說,他退休後以推廣國術為志業,完全也是為了力行蔣公復興中華文化「國術、國劇、國樂、國醫」的訓示[1] 這富然與他畢生投效軍旅,為國家出生入死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憲兵學校、東北講武堂、萬華妓女戶、一號水門公園、永和河濱公園…… 

康國良出生於北平市郊香河縣的一個富農家庭。中學畢業後,全家人都希望他這位長子繼掌家業,別再上學了,但康國良卻瞞著家人追求他「追隨領袖、報效國家」的理想,他考取了憲兵學校,後又轉考東北講武堂,成為講武堂第十期畢業生,開始軍旅生涯[2]
到民國三十八年,他帶著妻小隨軍隊返到台灣,任職於國防部福利社。他說,當時他們一家人就窩居在萬華「妓女戶上的小木屋」本來巴望著回大陸,不料一晃二十年就這麼過去了。

在這一大段兵荒馬亂,為生活奔波的歲月中,康國良幾乎把他從小所學的國術暫置一旁了。一直到他民國五十一年自陸軍總部退休後,才開始專心重新研究整理。由於小時候練得紮實,所以,一回想就慢慢全接上了,因此,他也特別體悟到,「國術不同於一般的學問,只要一下功夫學,一輩子部丟不掉,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也用到老。」

當時,他每天清晨、黃昏都在萬華第一號水門外的河濱公園打拳、練練兵器,常引起附近居民好奇圍觀,後來有人就央求他教一兩招,他樂得傳授,便來者不拒、熱心教導,久而久之,學生越來越多了。
後來,他搬到永和,也同樣在永和中正河濱公園掀起學習國術的風氣,到現在約二十年,仍一直持續下來,只是年輕人的數目明顯減少了。
 
  教國術不收學費,減少良心負擔



「這是我覺得很遺憾的事。」康國良說:「年輕人不懂咱們國術的好處。記得有一次,有三個小伙子上我家來扣門,我門一開,他們就行大禮說是要拜我為師。我一問動機,知道他們是為了要和欺負他們的人爭勝,當場就打發他們走了。我告訴他們,時代不同了,國術哪能用來打架?[3]
 康國良因為「不敢保證每一個學生練國術的動機」因此,教拳近三十年來,從未收取分文學費,他說:「萬一學生用功夫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教我怎麼跟社會、國家及教我功夫的師爺交代呢?但不教又不行,怕國術傳不下去,所以,我乾脆不要一分錢,省得良心有負。」
康國良的「師爺」是曾名滿北平一帶,有「臂聖」之稱的張策。康國良之所以稱張策為師爺,是因為康父「攫子腿」康品英,也拜在張策門下之故。康國良常說,他乃生長於「國術世家、平津文化薈萃之地」他的祖先們雖然沒有專以教授國術為業的,但功夫練得可是個個都精。中國北方每年有三個月冰雪封了大地,大家什麼活也幹不了,男子們只好聚在一起學文習武,康國良認為小時候能愛好國術,除了家學背景之外,也得歸功於當時的環境風氣。


 
「臂聖」張策,手一碰,就把我彈到屋頂上,頭撞了個包

 
張策在民國二十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多歲。康國良印象中的「師爺」功夫深不可測,常一發勁,一動氣就可以把人甩到老遠,他教人練武十分嚴格,每次只教一個小把式,讓妳自己去練習、揣摩個三、五天,要是練精準了,再繼續往下教,若還差點火候,便立刻斥退,不管也不逼,一切全憑學生自己下功夫。不過,師爺平日待人挺和氣,看不出半點驕傲。
關於張策,有兩個小故事康國良記得很清楚:「一個是有次父親要我去請師爺,師爺讓我騎驢子回家,他自己用走的,結果等我騎驢跑過十二里路,喘吁吁回到家中,才發現師爺早就到了。另一回是,有次大人在談天,我爬到桌上,他走過來手一碰我,就把我彈到屋頂上,頭撞了個包。他那種神奇的氣功,實在太令人崇拜。」
康國良練拳就從「紮根」、「散手」兩大基本動作練起,等基本穩固了,再學習整套功夫。他主張「博學」以融通致用,因此舉凡陳家、楊家太極、螳螂拳、八卦掌、十二路彈腿、二郎拳,以及六合刀、十三槍、純陽劍、九節鞭、蟠龍棍…… 等兵器,他全都涉獵,不過,比較專精的,仍屬「通臂拳」。 

 
應從小學三年紉起,施以潭腿、少林拳、通臂拳、八卦拳等等訓練 
通臂拳據說因出拳時發勁的方法特殊而得名,亦即出拳不只伸張肘臂而已而,是由腰部發勁,再傳及背、肩、肘、掌、指,讓整個背、肩、臂力道貫通一致。和一般北方拳術相比,通臂拳的架子稍高,拳掌形狀變化繁複,攻擊時令人眼花撩亂,加上一拳萬鈞,非練家子恐怕都招架不住。
 
  康國良指出,練通臂拳的發力口訣在「摔拍穿劈鑽」「彈冷脆快硬」要能以長制短、含胸縮背,力發於腰通於臂,使兩臂靈活交替運轉如流星之速、風火輪之勢[4]
 「從前我們練國術是一板一眼、規規矩短,對錯是非高下全都有個公論。現在全沒了,我看有些人打太極拳與一般體操沒兩樣,也有些國術表演活像是咱們國劇裡邊熱鬧逗笑的鐵公雞……唉:我每次一看就生氣,乾脆不看算了。」康國良感慨,國術不振的根本原因在於,外行充內行、做內行人的事太多,以致內行人全不吭氣,自然國術精粹要日漸流失[5]

  
為振興國術,他除了盡一己之力,在永和組「自強國術隊」,每天免費教授有興趣的民眾外,他也擬了幾點建議,希望提供給政府有關單位參考。

首先,他極力呼籲國術納入九年國民教育課程之中,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施以施以潭腿、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通臂拳、摔跤、刀槍劍戟,和對手套招等訓練,一直到國中三年級:另外,他也建議在各縣市公共場所都應選擇一永久地點,作為「國術訓練中心」,以利民眾參與。  
退輔會應鼓勵榮民之家中過去的擂台主高手「再現江湖」


 
  至於國術比賽,他強調絕不能強拿「洋人運動競賽規則」來用,因為國術蘊涵深厚哲理,各門各派都有所長所宗,不是一種運動規則可以涵蓋的。他舉例說,有些國術比賽將與賽者過磅分組,這在他看來就是一大笑話。
 
  「國術是不比外形的,以前在大陸上,我見過不少高明的前輩,看起來瘦小乾枯,但不動聲色就把彪形大漢打得落花流水。[6]」他說。
 
  康國良希望國術比賽的主辦者,千萬別把國術賽搞成像「打架大會」由於時代不同,何妨將過去比高下的擂台改成互相觀摩的「武藝表演」,一來吸引大眾的興趣,二來也有助於把國術定位為可以強健體魄、延年益壽的中國文化,而不是要狠鬥勝的技術。
 此外,他有一個特別的點子是,希望退輔會能助國術發展一臂之力,理由是:「榮民之家、退伍軍人當中,有太多位當年在大陸上都是國術擂台主,如果退輔會能登高一呼,給予適當的鼓勵,相信他們都會恨熱心站出來傳授一生所學。」康國良今年已經八十四歲了,但除了耳朵稍有重聽之外,牠的身手、神態、聲音都不太看得出老樣,他每天除練國術、教國術,就是和老伴攜手遊山玩水,生活過得相當悠游愜意。  
  兒女勸老父莫「不合時宜」,卻也以老爸為傲為榮!


 
  他說他們兩者晚年能享享清福,全都拜「黨」之賜;再者就是有練國術的底子,身體少有病痛,心情也豁達,不在名利上斤斤計較之故。所以,他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振興國術,好讓我們國民的體格強健起來,以便「同心協力,早日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大業。」
 
  他的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雖然他們並沒練國術,也常勸他們老爸別那麼「不合時宜」、「老古板」,但他們還是頗以有這麼一位固執信念、不改其志的老爸為傲呢!                     


[1] 當時政府剛解嚴,加上康師一生戎馬生涯,一來返故鄉舊土殷盼,二來避禍,先今人切莫以意識形態問題觀之。

[2] 田貝師叔表示,當時日人侵華甚劇,河北更是主要戰場,康師見同胞陷日人鐵蹄,傷亡慘重,氣憤投身軍旅,這也造成康師來台後,藝不輕易傳授外國人主要原因。

[3] 康師謙沖自守,慶幸曾親炙田貝師操練通臂技藝,田貝師回憶,當年康師爺以引手、中拳、劈山堪稱法根門三絕藝,功深力純,雙手局部硬功也相當可觀,康師爺指、掌、腕均可巨力掃抓磕擊樹木,下功之深,操手之硬可想而見。若未曾聽田貝師講述及親見田貝師身手,真有觀文誤認康考乃謙沖之輩,實仍俱驚人業藝,蓋老輩性格,不好顯山顯水張揚也。

[4] 康師回憶當年張策神力過人,成為激勵吾輩刻苦精進典型,唯記錄先人事跡業藝,非以前人神功炫燿,如此淺博唯顯自身低能爾,蓋典型已立,須後繼有人,否則將惹「師父不明弟子濁」譏評,圖惹糾紛。

[5] 外行領導內行,劣幣逐良,康師爺與衛師爺《武術閒談》文中均有此見解,可說英雄所見略同也。

[6] 
東洋傳統「武道」從實戰觀念出發,亦反對過磅分級,乃著眼「實戰無法挑對手」云,再者面訓練上,對體格龐大對手並非須以決定性優勢擊倒,而須建立穩定精神力、針對弱點攻擊、縱難取勝,也須穩定保護自己等信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